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

三国时期有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将投降很常见,降将遍地走,而且当时舆论对此也很宽容,并不认为投降可耻,所以三国时期不少名将都有过投降的经历,而且投降之后有些人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他投降之前的,就拿曹...

admin

三国时期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将投降这事儿太常见了,降将简直遍地走,而且当时大家对这事儿挺宽容的,并不觉得投降有多丢人。就说曹操这边吧,五子良将里头,仨都是降将——张辽以前跟着吕布,徐晃原是杨奉的手下,张郃原本在袁绍那儿;就连文聘、庞德这些,也都是投降过来的。这几个人来了之后,曹操都挺信任,重用得很,连关羽都短暂在曹营待过,算是有过“降”的经历。

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图1)

不过也不是所有降将都这么顺利,像糜芳、傅士仁、于禁这几个,就挺招人议论的,尤其是于禁,投降后挨的骂最多。襄樊之战里,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和庞德都被抓了。结果庞德宁死不降,被杀了;于禁倒是降了。投降之后,关羽没搭理他,关在牢里;到了东吴,又被虞翻好几次羞辱;等回到魏国,曹操早不在了,新主子曹丕对他不冷不热,老同事也都躲着他,背后指指点点的,整个朝堂上没一个人同情他。

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图1)

第一,也是最直观的,就是庞德和他差太多了。庞德本来跟着马超,马超和他哥都在刘备那儿,关羽劝降他,按理说降刘备挺合理的。可这庞德投降曹操才几年,职位资历都不如于禁,反倒是一口回绝关羽,宁死不降;于禁呢?早就是曹操老人儿了,军中地位比庞德高得多,结果反倒降了。这对比也太鲜明了。曹操那句“我认识于禁三十年,没想到关键时刻,他连庞德都不如!”,更是把事儿坐实了,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第二,于禁当时的地位太特殊了。他是曹操军里资格最老的宿将之一,五子良将里排第一,还是唯一拿到“假节钺”的。这“假节钺”是啥?简单说,就是打仗时能先斩后奏,能替曹操拍板,想处置谁就处置谁。说白了,襄樊之战里他就是总指挥,连曹仁都得听他的。你想啊,一场仗打到最后,总指挥投降了,这对整个军队的打击得有多大啊。

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图1)

第三,曹丕这人就比他爸曹操差远了。于禁投降那会儿,曹操虽然有点感慨,但对他家人还是挺好的。曹丕可不一样,不说远的,就因为他年轻时候跟曹洪借东西,曹洪没借,曹丕一登基就把曹洪下大狱了。于禁回来后,曹丕表面上没说啥,可等他去拜曹操陵墓的时候,曹丕让人画了一幅画:关羽大获全胜、庞德怒目而视、于禁乖乖投降的场面。这画的什么意思?于禁看了不得羞愧死?最后真就羞愧而亡。可惜曹操死得早,要是曹操还在,以他那气量,于禁的日子肯定好过多了,后人也不会对他这么苛刻了。

第四,投降的性质也不太一样。张辽、文聘是因为旧主已经没了;张郃是旧主对他不好;徐晃虽然离开杨奉,但满宠让他杀杨奉表忠心,他直接拒绝了。于禁呢?大家觉得他投降多半是怕死(也有人说他是为了保手下几万条命才降的)。这么一比,于禁这投降就显得有点让人看不起。

不管是怕得苟活,还是为了手下兄弟忍辱,于文则这一降,把自己半辈子攒的声望都败光了,最后只落得后人一句不耻,唉,一声叹息。


上一篇: 他在后世有着怎样的评价-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 (在他身后全文免费阅读) 下一篇:三国历史上真实的陈仓之战是怎么样的 (三国历史真实十大名将)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