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成功人士之一-司马昭有哪些成就 (三国里的成功是谁)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马司昭,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后半部的主角就是马司昭,常言道,马司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大家都看在眼里,这儿要...
今天聊聊历史上的司马昭。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后半部,主角其实就是司马昭,常言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就是这人的野心明晃晃的,谁都能看出来。但今天想说的是,在诸葛亮、曹操、他爸司马懿这些大佬扎堆的三国,司马昭在选人和控场这两件事上,绝对算得上最成功的那拨人之一。

司马懿有两个儿子,老大司马师,老二司马昭。这俩孩子刚懂事,司马懿就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在乱糟糟的环境里磨炼他们。哥俩跟着父亲东拼西打,慢慢就起来了,比如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有他们哥俩的身影。
后来司马懿搞了个“政变”,干掉了大将军曹爽,“政归司马氏”。这之后,哥俩在军界政界,不管是阳谋还是阴谋,都玩得转。司马懿死了之后,哥俩接了班,搞得比他爸还风生水起,把魏国大局死死攥在手里。大哥司马师也走了,司马昭当了晋王,魏国国号没改,但天下是谁的,早就“路人皆知”了。

司马昭管魏国那会儿,搞的政策都挺实在,也真能落地。政治上,他使劲儿整,把法律放宽点,给老百姓松绑;经济上,惦记着民生,给农民减负,打仗也不耽误农时;最关键的,还是他会选人、会用人,这手绝了。
三国说白了,就是一群不太老实的人,加上一堆为了个人利益混在一起的,打打杀杀,基本不讲道理。想在这儿成事,仁义道德没用,最关键的是能拉到人给你卖命,还得把他们死死攥手里。三国这个局,谁抢到人才谁就舒服,谁控住人才谁就能笑到最后。
曹操的摊子大,大在人才多。一方面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方面就是“唯才是举”。他那套用人“三不问”——不管你哪儿来的、不管你在哪儿、不管你穷富贵贱,只要是人才,就拉进局。司马昭呢,用的是“任人唯贤,看本事办事”,比曹操那套还高明一截,既看人品,更看重实际干得怎么样,其他像资历、文凭之类的,一律不问。这就避免了后来诸葛亮和蜀国那种“蜀中无大将”的尴尬。
邓艾这哥们儿,一开始就是个穷光蛋,还结巴,连个小办事员都算不上。《三国志》里说他“家贫”,给农民放过牛,因为结巴,当不了干佐。但邓艾有真本事,司马昭直接破格提拔他,后来让他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将。有人才还不行,得抓得住、控得住,司马昭在这方面是高手。
司马昭灭蜀那会儿,人稳稳待在魏国都城,真正做到了决胜千里。他派了邓艾和钟会带兵去。结果俩人灭了蜀之后,钟会想学刘备,自己单干。论打仗,他可能不如邓艾、钟会,但控人绝对是高手。他用钟会除掉邓艾,然后又突然对钟会下手,在没有手机、网络的时代,照样把千里之外的两员大将收拾得服服帖帖。这比他爸司马懿可强多了,诸葛亮和曹操要是在天上知道了,估计都得给他点个赞。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话没错。但咱们得往深了看,司马昭控全局的智慧,尤其是选人的魄力,当领导或者想干大事的人,真该学学。把住人才这个命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能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本事——司马昭,他做到了。(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