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清朝的巡抚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兵权的呢 (清朝的巡抚是几品官)

清朝对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的职权范围,划分的很清楚,总督管军事,巡抚管民政,但在清朝前期,巡抚在军事上,受制于总督,以及所在省的绿营兵,身份比较尴尬,有的总督辖区只有一个省,比如直隶和四川,就由总督兼理...

admin

清朝对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职责其实分得挺明白:总督管军事,巡抚管民政。不过呢,在清朝前期,巡抚在军事上却有点憋屈,得受总督辖制,还得看本省绿营兵的脸色,身份挺尴尬的。

有些总督辖区就一个省,像直隶、四川,干脆就让总督兼着巡抚的活儿。还有些省呢,总督和巡抚同住一座城,比如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都在武昌,两广总督也在广州。这时候总督的权限自然比巡抚大,毕竟手里攥着军权呢。

但也有省只有巡抚,没总督。听着好像巡抚能当老大了?比如河南、山东、山西就是这种。可问题是,各省的军事大权也不在巡抚手里,各省都设有总兵或提督。这些总兵、提督可不是巡抚的下属,巡抚根本调不动本省的绿营兵。

这就容易出岔子。要是省内出了急事,巡抚想用兵,自己没调兵权,只能去跟总兵或提督商量。遇上好说话的总兵还好,要是碰上刺头,巡抚一个兵都调不动,耽误了朝廷的大事。

在有总督又有巡抚的省,巡抚没兵权,实际权力比总督小,甚至可能比总兵、提督还小。这样一来,总督很容易一人独大,而在没总督的省,总兵、提督也可能专横跋扈。

清朝的巡抚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兵权的呢 (清朝的巡抚是几品官)(图1)

康熙帝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兵部主事杨兆杰在康熙六年(1668年)上书说,应该让巡管辖各省的绿营兵。杨兆杰说得挺直白:绝不能让武将势力坐大,让文官性质的巡抚来管绿营兵,对朝廷来说更安全。其他官员也跟着上折子,意思都差不多。

康熙帝觉得这事得两面看。巡抚管兵,文官未必能玩转武事,但必须让巡抚分走总兵一部分兵权,让他们互相盯着,才是好办法。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帝下诏,巡抚没取代总兵或提督的兵权,而是把各省绿营兵自副将以下的管理权交给巡抚,尤其是没总督的那几个省,比如直隶(当时只有巡抚)、山东、河南、山西。这么做有个好处:巡抚能控制绿营兵的中下级军官,从侧边盯着总兵或提督。而巡抚调不动总兵、提督这些高级军官,也降低了他在省内一家独大的风险。 清朝的巡抚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兵权的呢 (清朝的巡抚是几品官)(图1)

可能是尝到了巡抚分兵权的甜头,清廷从雍正以后,在设有总督的地方,也给这里的巡抚分一部分兵权。不过呢,还是怕巡抚坐大,康熙十二年(1673年)规定,巡抚可以掌握两个营的兵力,叫“抚标”,大概一千人。这个抚标不算在本省的绿营兵数额里。

不管怎么说,巡抚有了点兵权,就能和权力过大的总督掰掰手腕,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总督。要是总督成了军阀,那危害可比巡抚大多了。

河南巡抚是在乾隆八年(1743年),拿到了兼任河南提督的权力。三年后,山东巡抚也获得了同样的权力。贵州巡抚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拿到这个权力,又过了两年,江西巡抚也有了兵权。

贵州呢,因为境内少数民族多,云南总督又驻在昆明,有点鞭长莫及。让贵州巡抚掌握本省兵权,对朝廷统治贵州挺有利的。江西巡抚获得兵权,则是因为两江总督主要管安徽和江苏的军事,对江西管得远。两江总督虽然管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但他能直接掌控的其实是苏皖二省,江西在两江的权力框架里,有点半独立的意思。

最早获得提督本省绿营兵的省是山西。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就让山西巡抚兼着山西提督的差使,山西省内所有绿营兵都归山西巡抚管。

剩下的没获得兼本省提督的省,到了嘉庆年间,安徽省也拿到了这个待遇。嘉庆八年(1802年),因为江南提督驻在江苏省的松江府,对安徽来说有点远,嘉庆就让安徽巡抚管本省绿营兵,给了个提督衔。

闽浙总督治下的浙江,两广总督治下的广西,分别在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获得了统管本省绿营兵的权力。陕西巡抚的情况比较特殊。陕西处在大西北和中原、云贵川的结合处,战略地位重要,所以始终没拿到这个权力。有什么事,还是得提督出面,巡抚只能在旁边围观吃瓜。

咸丰以后,天下大乱,西北也乱成一锅粥。这种情况下,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咸丰帝给了陕西巡抚一部分管兵权。但清廷深知陕西的重要性,所以陕西巡抚这个“部分管兵权”意义不大。首先,他不能兼陕西提督,有事还得经过陕甘总督和陕西提督的同意。

你可能会说,还有很多省在此时没获得本省兵权,比如江苏、湖南这些省。没错。但是,这些省的巡抚,自咸丰以来大多是立过军功的汉人。朝廷不敢得罪这些人,所以让这些省内没驻总督衙门的省,获得了不少只有总督才有的权力,实际上就成了“土总督”。


上一篇: 清朝时期的皇家奶妈天天有肉吃-古人为什么还会痛苦不堪 (清朝时期的皇宫) 下一篇:谋杀李毓昌大案的真相是什么-清朝四大奇案之一 (谋杀李毓昌大结局)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