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权臣崔浩-受到帝王尊敬又为何会被杀 (北魏权臣崔浩小说)
北魏第一谋臣崔浩的悲剧警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对社稷有功的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受到帝王尊敬的,一种是受到帝王忌惮的,前者很多,就比如燕国燕昭王时期的大将乐毅,虽然燕国内部劝说燕...
北魏第一谋臣崔浩的悲剧,你知道吗?
历史上对国家有大功的人,大概就两种:一种是让帝王尊敬的,另一种是让帝王忌惮的。前一种不少,比如燕昭王时期的乐毅,燕国总有人劝昭王除掉这个功高震主的家伙,但昭王始终对他礼遇有加。后一种就更多了,最典型的就是韩信,刘邦虽然嘴上说着“几不杀”,最后还是找了个刁钻法子把他弄死了。那有没有那种,一开始被捧上天,后来又因为各种事把皇帝惹毛,最后被干掉的呢?还真有,北魏的崔浩就是典型例子。
崔浩字伯渊,小字桃简,是北魏那会儿特别牛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书》里说他“浩织妍洁白,如美妇人”,还说他性子机敏,特别会出谋划策,自己常比张良,觉得自己的学问比张良还厉害。这可不是吹牛,人家真有这本事。
他一辈子跟着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位皇帝混,深得信任。作为军事谋略上的顶梁柱,北魏能统一北方,他出的力可不小,几乎每次打仗的大主意都是他出的,算得那叫一个准,基本没失手。
不光军事牛,政治上受宠,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这些领域,崔浩也玩得转。他的才干是真的没得说,当时多少人又嫉妒又羡慕。这本事吧,跟他家世也分不开。魏晋那会儿世家大族都横着走,崔浩家清河崔氏,更是其中的顶流。
崔浩出身老牌贵族,清河崔氏,这家族在魏晋时期那可是响当当的。往上数,七世祖崔林在曹魏当过司空,曾祖崔悦在后赵当过司徒,祖父崔潜是后燕的黄门侍郎,他爸崔宏更厉害,小时候就是“冀州神童”,后来在北魏官至吏部尚书,封了白马公。这家庭背景,天生就赢在起跑线上。
再看看他身边的人,他妈是西晋文学家卢谌的孙女,表兄弟卢玄也是个大名人;他老婆和他弟弟的老婆,都是太原郭家的女儿。这圈子,全是顶尖的门阀世家。
这些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不管是本事还是背后的家族势力,都让人不敢小瞧。崔浩天生就比别人高一大截,还特别爱学习,他爸崔宏这“冀州神童”在他面前都得靠边站。崔浩从小就爱读书,经史子集、天文阴阳、百家言论,就没他没学过的,见解深得很,当时根本没几个人能比得上。还没成年,他就当上了直郎。
年纪轻轻就顺风顺水,后面几代皇帝都把他当心腹,崔浩那叫一个风光。但其实,早就埋了雷,只是当时还没炸。比如神麚三年(431年),他非要搞什么“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说白了就是要重新给贵族排等级,把鲜卑贵族都得罪光了。他表弟卢玄赶紧劝他,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别硬来,崔浩不听,结果真捅了马蜂窝。
这种事他干的不止一件两件,后来这些雷越滚越大,最后还是炸了。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让崔浩带着高允他们续修国史,还特别嘱咐:“一定要按事实写,别瞎编。”崔浩挺认真,真就到处收集材料,花了好大功夫写了一本《国记》。
本来这书是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有人建议刻在石头上,说这样能体现“直笔”。崔浩觉得有道理,太子也同意,于是在天坛东边修了个大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花了三百万工钱。结果崔浩真就“秉笔直书”,把拓跋家早期不光彩的事都写上去了,一点没避讳。
这下好了,石头碑就立在路边,来往的人看了都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鲜卑贵族们彻底炸了,集体告状说崔浩故意暴露国家丑事。拓跋焘一查,崔浩完了,直接被处死。史书记载他死的时候,几十个卫兵在他身上尿尿,又哭又叫,路人都听得见。一个当朝宰辅,最后死得这么惨,真是让人唏嘘。
崔浩真就因为一本国史被杀吗?看看他死后的事就明白了。清河崔氏全族,还有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姻亲,全被连坐灭族。这场“国史之狱”,把北方中原世家大族打得够呛。说白了,崔浩就是鲜卑贵族和中原贵族斗争的牺牲品,当鲜卑贵族赢了,作为中原贵族头头的崔浩,怎么可能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