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重臣崔浩对北魏有何贡献-他的结局如何 (北魏重臣崔浩简介)
北魏重臣崔浩对北魏有何贡献?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崔浩,北魏早期走向汉化过程中,最著名的一个人物,历经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更是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对北魏...
北魏重臣崔浩,这人到底给北魏干了啥?
崔浩这人,在北魏刚搞汉化那会儿可是个大人物,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都混过,贡献老大了。
要说他是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一点不夸张。北魏能发展壮大,甚至一统北方,他功劳最大。结果这么个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最后死得那叫一个屈辱。
崔浩出身就甩别人几条街,河北崔家,世代高官,有名的世家大族。不管当时政权怎么换,像崔家这种世家,当权者都得拉拢。
年轻时候崔浩就顶着“冀州神童”的名号,博闻强记,啥都懂,公认的全才。这种人搁那个时代,当官根本不是事。
二十岁就当著作郎,字写得好,被道武帝拓跋珪看上了。那会儿道武帝年纪大了,国内贵族老叛乱,他三个堂兄都反了他。
所以晚年的道武帝喜怒无常,还老吃一种叫寒食散的玩意儿,嗑完药就找茬杀人。大家都躲着他,就崔浩还鞍前马后跟着。
倒不是崔浩不怕死,是他有本事在拓跋珪手里活下来。这么着,一直拖到409年,拓跋珪儿子拓跋绍搞政变,把他爹干死了。
拓跋绍政变后,逼着文武百官效忠,崔浩不反对也不效忠,跟他爸在家装病。没过多久,太子拓跋嗣——也就是后来的明元帝——反攻,登基了。
虽然之前政变崔浩没站队,但他对拓跋珪忠心,加上拓跋嗣挺汉化的,对学问大的崔浩特别敬重。
所以拓跋嗣一上台,还是用崔浩,封他博士祭酒,老找机会让崔浩给他讲学。学问渊博的崔浩,这下总算有用武之地了。
但崔浩不光讲学,还借机给拓跋嗣提政策建议,劝他休养生息、爱惜民力,别瞎打仗。
拓跋嗣还真听了他的,北魏地盘政局稳了,就算有天灾,也扛过去了。
因为信任,拓跋嗣对崔浩的政见基本都听,但有一件事没听,结果就出事了。
当时东晋那边,刘裕掌权,想立大功,打北方的后秦。后秦在北方挺强的,跟北魏算是唇齿相依。
后秦被打了,就找北魏求救。那会儿北魏边境还顶着柔然这个硬茬。到底是北上打柔然,还是南下救后秦,就成了难题。
要是南下救后秦,柔然肯定趁机打北魏;要是北上打柔然,又怕后秦被灭,下一个就轮到北魏。朝廷犹豫半天。
崔浩出了个主意:隔岸观火。他觉得救后秦很可能输,柔然就该打过来了;要是北上打柔然,刘裕没准转头就打北魏。
所以北魏啥也别干,借道给刘裕,让他进关中平原。不管刘裕和后秦谁赢谁输,肯定都得元气大伤,到时候北魏断了刘裕的归路就行。
这次崔浩使劲劝,还说这是能一劳永逸定南北的计策,但拓跋嗣没听,觉得不靠谱,答应了后秦求救,发兵打刘裕。
结果北魏军队被刘裕截杀,重装弩和战车一上,北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死了三万人。柔然也趁机南下,抢走北魏五万多人。
北魏攒了多年的家底,这一下全赔光了。最后还是崔浩提了坚壁清野、修堡垒的建议,北魏才勉强保住。
这次崔浩的建议虽然没用,但拓跋嗣更信他的本事了,给了他个新职务:太傅,也就是下一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的老师。
这意味着崔浩不光是拓跋嗣心腹,以后很可能是拓跋焘的大红人。对拓跋焘,崔浩也耐心培养,教了他不少兵法。
423年,拓跋嗣死了,拓跋焘即位。北魏这些年休养生息,实力大增。这时候后秦亡了,夏朝也衰落,能一统北方的就剩北魏了。
在崔浩的建议下,拓跋焘带兵先打柔然,再打夏国。一直到439年,北方统一了。崔浩作为三朝元老,献了那么多策,声望到了顶,没人比得上他受宠。
但这时候北魏还是有反对汉化的人,拓跋焘是狠人,他们不敢反对拓跋焘,就盯上了受宠的崔浩。
崔浩这时候也老了,对局势有点看不清,还老添乱,两边都得罪。最要命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是灭佛。崔浩自己信教,觉得佛教寺院是国家累赘。但当时佛教传得广,很多士大夫也信。他这么干,不光得罪守旧贵族,连跟他一伙的汉族官员也得罪了。
第二件是按南朝规矩分士庶,想把北方世家大族和鲜卑贵族平起平坐。这下大部分鲜卑贵族不干了。
第三件也是最直接的,就是修史。崔浩奉命修北魏国史,但拓跋鲜卑早期是游牧民族,落后得很,那段历史不堪回首。修史等于把北魏的过去全抖搂出来了。
而且崔浩还建议用寒门和士族分身份,这么一来,正统的北魏不就成蛮族了?鲜卑贵族全炸了,这次连拓跋焘也翻脸了。
所有参与修史的都被牵连,崔浩自己下狱,被株连九族。
崔浩死得特别屈辱。405年,他被关在囚车里押往法场。一路上鲜卑士兵老往他身上撒尿,唾弃他。
他这么死,不就是因为修史那么简单,是北方士族和鲜卑贵族矛盾的牺牲品,政治上需要平衡。
这么个立下大功的名臣,三朝元老,最后这么个死法,真是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