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辅佐三代帝王-为何会被皇帝诛杀三族呢 (崔浩辅佐三代是哪一集)
细数历朝历代,武将面临的境遇都是最惨的,出去打仗要面对敌人的刀剑,更危险的是面对班师之后皇帝和大臣的猜忌,历朝历代,许多战绩彪炳的武将的下场都很悲惨,比如白起、韩信、岳飞等,除了他们摊上不太好伺候的领...
说起历朝历代的武将,那境遇是真挺惨的。出去打仗得顶着敌人的刀剑,更吓人的是班师回朝后,还得防着皇帝和大臣们的猜忌。
历史上好多战功赫赫的武将,最后都死得挺惨,像白起、韩信、岳飞这些人,除了遇上难伺候的主子,更主要的是他们太耿直了,有啥说啥,不怕踩雷,也不怕让领导下不来台。时间长了,那些听惯了马屁、喜欢被捧的领导,找个理由就把你咔嚓了;跟武将比起来,文臣们大多更会来事儿,七窍玲珑心,熟读经史又懂人情世故,所以结局普遍好不少,比如改名换姓、富甲天下的范蠡,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的张良。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南北朝那会儿,辅佐过三代帝王、帮北魏统一北方立下大功的第一谋臣、白马公崔浩,最后居然被下狱处死,还连累三族全被杀光。
那你说怪不怪,这种谋臣被杀的小概率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
那崔浩是谁呢?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那可是顶级高门。他爹崔宏是北魏开国功臣,当过尚书令,帮着建了不少制度,被封了“白马公”。在这样的家族里长大,崔浩年纪轻轻就进了朝堂。他最风光的时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那会儿。灭胡夏、打北凉、征南朝、破柔然这些大仗,都离不开这位高瞻远瞩、料事如神的谋臣出主意、参军机。
太武帝拓跋焘曾对司徒崔浩说:“你才智这么高,伺候过我的祖父和父亲,忠心耿耿三代,所以我特别看重你。有啥想法尽管直说,帮我治理国家。我有时候脾气急,可能当场不采纳你的建议,但回头一想,总觉得你说得在理。”他还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他白面书生,看着文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肚子里装的东西,比十万雄兵还管用。每次我打仗犹豫不决,都是他几句话让我下定决心,才能克敌灭国,一统北方啊!”
同时,太武帝还跟朝中大臣下令:“以后军国大事,你们要是拿不定主意,先去问问崔司徒,然后再报给我。”
这么看,太武帝对崔浩的信任是真没得说,崔浩成了他身边最红的大人物。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东征西打下,成了当时北方第一大国,连南朝都得看它脸色。常言道,盛世修史。志得意满的拓跋焘想让后世记住他的功劳,就下令最信任的崔浩去编修国史。
崔浩接了这活儿不敢马虎,找了朝中学识渊博、文采好的一帮人,仔细研究前朝修史的经验,到处搜集一手史料,想用一部大书来回报太武帝的信任。
可惜啊,所有悲剧的源头,就出在这编修国史的事儿上。
二
谋臣之殇
崔浩一直拿自己比留侯张良,论多谋善断、料事如神,他跟张良确实差不了多少,但要说明哲保身、会来事儿,那就差远了。
太武帝下令灭佛的时候,道士领袖寇谦之看着好多僧人冤枉死了,虽然佛道两家不对付,但他还是于心不忍,就去找崔浩,希望他能劝劝太武帝。
结果崔浩不但没听,反而劝太武帝加大力度灭佛。搞得当时“一境之内,连个和尚都没了”,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太子拓跋晃和一帮鲜卑贵族本来就信佛,这下更恨死崔浩了。
崔浩掌权后,想按汉族世家的规矩,把氏族分个高低贵贱。公元431年九月,他打算“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卢玄劝他:“干这种事儿得看准时机,吃力不讨好,没几个人愿意干啊!表哥你三思啊!”
结果崔浩还是我行我素,这么一搞,好多汉人世家地位上去了,鲜卑贵族们觉得脸上挂不住,对崔浩恨得牙痒痒。
崔浩的弟弟崔恬把女儿嫁给王慧龙,王慧龙是太原大族,家里世代有酒糟鼻,江东人都叫他“齇王”。崔浩每次见王慧龙,一看他的鼻子就夸:“这真是王家男儿,贵种啊!”还老在鲜卑官员面前夸王慧龙长得俊。结果鲜卑重臣长孙嵩听了火了:“汉人他奶奶的成贵种了,那我们鲜卑人不成贱种了?”他跑去跟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南边归降的,崔浩一个劲儿夸南人,这不是给鲜卑人难堪吗?他不知道北魏是鲜卑人的北魏?

(图)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音“必”)狸,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
拓跋焘听了勃然大怒,马上把崔浩叫来一顿训斥,崔浩赶紧摘了帽子磕头,好一顿自责才得到原谅。
太武帝出征时,一般让太子拓跋晃监国,崔浩仗着自己有才学,又受太武帝宠信,把朝中大权都抓在手里。有次他推荐了冀、定、相、幽、并五州几十个人去当郡守这样的高官。
太子拓跋晃跟崔浩商量:“以前征的人才,也是当州郡官的,他们干这么久,辛苦了也没得到回报,应该先让他们当郡县守令,新征的人代替他们做郎吏。而且太守、县令管百姓,得有经验的人来干。”
崔浩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还是把他推荐的人派去上任了。当时中书侍郎高允知道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司徒这么干,恐怕要惹大祸。他为了自己那点私心,跟太子对着干,等陛下不在了,他拿什么保全自己啊!”
国史修好后,两个拍马屁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史刻在石碑上,显摆他们的功劳。崔浩居然采纳了。
崔浩下令建了个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把国史全刻上去了。碑林在交通要道,人来人往特别多。编国史时崔浩秉笔直书,把皇家的各种秘事儿都写进去了,连拓跋氏早期那些不光彩的历史都没避讳。结果看完国史的百姓议论纷纷。
鲜卑贵族们看了之后,个个气得不行,跑到太武帝面前告状,说崔浩故意暴露国家丑闻,居心不良。
脾气暴躁的拓跋焘马上下令砸了碑林,把参与编修的秘书郎吏都抓起来审问。还叫来崔浩对质,结果在太武帝的追问下,崔浩承认编修国史、选拔著作令(这可是美差,参与这种事的人升得快)时收过贿赂。太武帝问他为啥这么写,崔浩心里委屈:“这不是您让我这么写的吗?”但看着气势汹汹的众人,他哪敢说啊,只能磕头认错。

聪明一世的崔浩,在这件事上犯了两个致命错:第一,当初太武帝让他编国史,确实说过要详实完备。可惜崔浩没领会领导的真实意思,历朝历代修国史,都讲究“为尊者讳”。北魏拓跋氏从“结绳记事”那会儿过来,少不了父娶子媳、子娶父妻这些汉人礼法不允许的事儿。在少数民族政权里,崔浩更该避讳这些早期的秘闻。就算太武帝一时没想到,作为具体执行者和总负责人,崔浩自己该想到啊。
第二,国史修好了,不赶紧向领导汇报交差,自己作主提前公之于众,这让太武帝的面子往哪搁?要是没闹得满城风雨,说不定还有转圜的余地。
你得明白,你功劳再大、本事再高,也是个职业经理人,荣华富贵、身家性命都在老板手里。老崔啊,时刻别忘了自己的身份啊!
再说你仗着领导信任,平时得罪的人不少,特别是把那些鲜卑贵族得罪得死死的。现在你捅了大娄子,需要你出来平息众怒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领导只能把你抛出来了!于是,崔浩悲剧了!
崔浩被押到刑场时,几十个官兵对着须发皆白、被折磨得快断气的崔浩身上撒尿。曾经权倾朝野的大人物,如今成了阶下囚,受这种奇耻大辱!崔浩的哀嚎声老远都能听见。单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当时的人对崔浩有多恨!
历史上做到宰相级别的高官,下场这么凄惨的,崔浩是唯一一个!跟他家族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汉人高门,全被杀了。
从深层次说,崔浩这事儿,其实是太武帝为了缓和鲜卑贵族和汉人士大夫的矛盾,采取的一个手段。另一方面,汉人士大夫势力太大了,让拓跋焘起了戒心,他就借着“国史事件”,狠狠打击了这一阶层。
不过换个角度想,作为权力中心的决策者和主要执行者,崔浩本身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加上他好多事儿处理得不当,让鲜卑贵族更恨他了。要是他能学留侯张良不恋权位,或者把用在军事上的智慧,拿来处理跟鲜卑贵族、朝臣的关系,说不定能避免这场悲剧。
不过一切都发生了,历史没法假设。历史上每一个惨痛的教训,都值得咱们记住。写这么多崔浩的事儿,其实就是想给咱们职场人提个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越是站得高、表现好,越容易遭人嫉妒。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了别人攻击你的武器!所以在职场里,不管什么时候,谨言慎行都是头等大事。咱们得有“世界为我而造”的自信,也得有“我是一粒尘埃”的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