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汉化改革失败之后宇文泰做了什么-两项制度解决民族矛盾! (北魏汉化改革的意义)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之后宇文泰做了什么?两项制度解决民族矛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前两天李夫子写了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从东晋16国到南北朝这300多年的风云历史,中国人是如何从这种大分裂、大...
北魏汉化改革搞砸了之后,宇文泰到底干了啥?就靠两招,把民族矛盾给捋顺了!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
前几天李夫子写了篇东西,讲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这三百多年,中国人咋从大分裂大混乱里混出个统一的隋唐帝国。今天咱接着从北魏的全盘汉化政策说起,看看这隋唐帝国到底是咋炼成的。
先说前提,北魏那波全盘汉化,最后宣告失败了。
前文提过,北魏搞了次彻底的汉化改革,但代价也不小——把鲜卑族裂成了两层:上层是在洛阳吃香喝辣的汉化贵族,下层是握有兵权的军事贵族,可他们在北边被人歧视,这局面肯定长不了。果不其然,公元524年爆发了“六镇起义”。一开始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北方勋贵心里不平衡,顶多算是一次武装集体上访,想让皇帝重视起来,一视同仁,把问题解决了。
可北魏朝廷还是息事宁人,下了道诏书,意思大概三层:第一,“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协从不问,首恶必办,都给我安生点。”第二,“军镇制度有问题,干脆取消,改成一般行政区。”第三,“你们当兵的,该打仗时还得打仗。”这么一道圣旨,直接把矛盾激化了!本来是集体上访,这下直接揭竿而起,正式起义。这场仗虽然没打多久,但北魏的政治框架直接崩了。
紧接着还发生了“河阴之变”这事儿。这政变不仅残暴,还暴露了潜台词:在那些武装人员看来,国家闹成这样都是因为汉化。不管你是汉人还是汉化的鲜卑人,都有罪,都该死。这说明啥?民族矛盾已经不是血缘上的利益之争,变成文化仇视了。隔了一千多年再看“河阴之变”,真得叹口气。历史走到这儿,已经卡死胡同里了。前面三代搞民族融合的方案,帝王们各个方向都突围了——压制不行,宽容不行,全盘汉化还不行。那还能有啥办法?按理说没解了,但历史车轮可不等人……

那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接手了北魏留下的这个烂摊子,民族矛盾一大堆。他琢磨了半天,走了四步棋,第一步叫“打左灯向右转”——把所有手底下掌权的,尤其是将官,全改成鲜卑姓。

他的原则就是逆着来:北汉化?那我就“胡化”,全改姓,管你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咱们后人看,这有点开历史倒车,不是欺负汉人吗?但放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还真不是。想想,鲜卑人全改成鲜卑姓,骨子里的自豪感就上来了:“汉人被咱搞服了,用咱的姓氏了!”汉人这边呢,安全感也来了:“再也不能区别对待咱了,融合进来空间够大。”所以这步在当时,其实是皆大欢喜,这就是“打左灯向右转”。
宇文泰的第二步,搞了个“八柱国”制度。意思就是这八家,像八根大柱子似的撑着这个国家,是国之栋梁。制度本身没啥特别的,无非是把全国兵将分给八个权臣带,他自己也带一柱。但这词发明得太巧妙了。鲜卑人和汉人看的角度完全不一样:鲜卑人想:“这不是恢复咱当年的八部落制吗?都有个‘八’,说明宇文泰跟咱有文化默契,要恢复老祖宗的规矩。”汉人这边想:“八柱国里宇文泰是总管,凌驾其他七柱之上,他那根柱子不能算;还有个北魏皇族元欣,有名没实权,也不能算,实际就剩六根。天子掌六军,这是咱们周朝典籍里就有的,宇文泰搞天子掌六军,说明他认咱们汉文化。”

同样一件事,两边都觉得“我跟他是一波的”。宇文泰的第三招,就是搞个小集团。在全国层面、各阶层搞民族融合,他没那本事,但搞个小集团绰绰有余。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关陇集团。咋打造的?俩字:“通婚”,最简单也最管用。各家把女儿嫁来嫁去,血缘一融合,小集团自然就形成了。比如当时八柱国里有个独孤信,这人早就在政治斗争里挂了,但他有三个出息的女儿:一个嫁给了北周皇帝,成了皇后;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炳,生了李渊,就是唐朝开国皇帝;七女儿嫁给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成了独孤皇后。中国历史上就他这么一个仨女儿都当皇后的例子。

一个人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皇朝的皇帝,还都成了皇后。这说明啥?至少在关陇集团这个小圈子里,胡汉矛盾已经没了——都能把女儿嫁给你,还能有啥矛盾?咱们是一个利益群体,利益第一,民族情怀靠边站!宇文泰高明就高明在这儿,他不像工程师非要画张总图,从政策上解决胡汉矛盾,反而像园丁,把颗种子种地里,让它自己长成参天大树。

只要种子内部没矛盾,让它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最后成了庞然大物,胡汉矛盾自然就没了。说到这儿再看,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这三个朝代的皇族其实都是关陇集团内部的,看着像三个朝代,其实是一家亲。这就是第三招。第四招,宇文泰整了个新兵役制度,叫“府兵制”。具体细节今天咱不太清楚了,但总体上就是“兵农合一”。
可能有人疑惑:兵农为啥原来要分离?这就得说北魏了。鲜卑人是少数民族,最怕汉人手里有武器,所以汉人只管种地,打仗的事交给鲜卑人,兵农就分开了。宇文泰那时候兵力不足,军事弱,就想尽办法扩充兵源,不管汉人胡人,只要家里是中产,有三个壮劳力,就得出一个当兵,赋税给他免了,自己带军械参军。这下好了,胡人和汉人一块儿打仗,战场上有了袍泽情谊,还管啥胡汉矛盾?从底层就把民族融合给解决了。

这么一搞,民族融合得差不多了,国力自然就上来了。接下来,公元577年北周灭了北齐,589年北周的接班人隋朝灭了南边的陈朝,中国统一了。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这么来了。

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血液里都有胡人血统。从此汉胡深度融合,慢慢被汉文化同化,过了些年,都以当汉人为自豪,胡人也就慢慢没落了。唐朝以后的战乱,中原王朝又面临新的游牧民族威胁,汉人和少数民族相爱相杀,直到清末,外来压力大,才搞起民族大团结,最后成了56个民族都是中华儿女的大一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