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被封王 (蜀汉的封爵制度的特点)
封爵制度是皇权时代一项重要的典章制度,而三国时期则是封爵制从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向魏晋南北朝的五等爵制转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界对这一时期的爵制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不过,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也有令...
封爵制度在皇权时代可是个重头戏,而三国时期恰好是封爵制从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向魏晋南北朝五等爵制转化的关键阶段,所以学界对这时期的爵制关注不少。不过话说回来,研究成果虽然堆了不少,但也有点让人遗憾——大家伙儿的研究重点大多扎在曹魏和孙吴的爵制上,蜀汉那边反而被冷落了。就我翻到的资料,相关的成果也就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和沈刚《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那么零星几种。这倒也不是没原因,一方面蜀汉爵制的材料本来就少,不好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可能研究者都觉得蜀汉爵制问题简单,随便提提就行,没啥深挖的空间。
可我觉得吧,蜀汉的封爵制度作为古代爵制的一部分,又是他们政治制度的重要一块,确实得好好捋一捋,把相关问题挖深点。本文主要聊聊蜀汉的王爵和侯爵,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大佬多指点。

蜀汉一直打着“汉”的旗号,制度上确实继承了不少两汉,尤其是东汉的那套。他们的爵制大概分两等:郡王是第一等,像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这些都算第二等。这个二等构架,基本就是照着东汉爵制来的,也是蜀汉爵制的主体。杨光辉先生在书里说“三国时,吴、蜀爵制承袭汉制,无所改创”,这话听着有点绝对,但要是只说爵制框架,倒也没差多少。毕竟蜀汉立国靠“汉”的名义,制度上肯定要往两汉靠拢。虽然因为偏居一隅、天下三分,封爵特点和汉制有点不一样,但总体框架上,还真没差太多。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蜀汉除了诸王,始封侯有四十多人。除了武邑侯刘辑、爵名不详的张裔,还有那些关内侯,剩下的县侯、乡侯、亭侯加起来一共41人。为啥蜀汉封的王少呢?可能跟先主、后主的兄弟子嗣不多有关系。先主这边,史书里没提他有兄弟,只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这种没兄弟姐妹的情况,自然就没法像魏、吴那样封一堆宗室王了。先主有三个儿子,老大刘禅继位,另外两个刘永、刘理,章武元年分别被封为鲁王、梁王。后主有六个儿子,除了太子睿,其他几个是安定王瑶、西河王琮、新平王瓒、北地王谌、新兴王恂、上党王虔。还有史书上记载的其他宗室王,比如刘理的子嗣。《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说,刘理延熙七年死了,谥号悼王,他儿子哀王胤继位,十九年也死了,接着殇王承继位,二十年又死了。景耀四年下诏,说“安平王,先帝所命。三世早夭,国嗣倾颓,朕用伤悼。其以武邑侯辑袭王位。”辑就是刘理的儿子,也是唯一在史书上看到的蜀汉王子侯。

封王的时间点也挺有意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刚登基就封俩儿子为王,六月让司徒靖立永为鲁王,同月又立理为梁王。刚当皇帝就立太子、封诸王,这是常规操作,但封鲁王、梁王就有点说道了。鲁、梁这两个地方,当时都在曹魏手里,所以这俩王其实是遥封。这么封,一方面是蜀汉要强调自己是正统,另一方面可能也藏着北伐统一全国的心思。
到了建兴八年(230年),俩王又改封了,鲁王永变成甘陵王,梁王理变成安平王。这次改封,《三国志》说是因为“孙权称帝,与蜀盟约,共交分天下”,而鲁、梁这两个地方“在吴分界故也”。要是说蜀汉刚立国时还有统一全国的志向,那这次徙封就能看出,他们的战略变了。开始立足现实,联吴抗曹,共分天下成了新选择。这种情况下,就算只是遥封的王,也得跟着实际需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