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保障军事建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

admin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以前就叫“军制”或者“兵制”。这玩意儿跟着国家、军队一起出现,和国家经济、政治制度是配套的,说白了就是统治阶级怎么用军队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具体包括啥呢?军事体制怎么搭、军队怎么编、怎么管理训练、军官怎么设、兵役怎么征、军队怎么调动打仗、粮饷兵器怎么保障,一大堆事儿。核心就一个:保证能打仗,打赢了就能稳住江山,继续统治。

说白了,就是古代统治者为了抢地盘、守江山,在怎么组织、管好、用兵、养兵、备兵这一整套上搞出来的规矩。

最早得从夏商说起。奴隶社会的军事制度,《尚书·甘誓》里提过,公元前21世纪夏朝成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军队也跟着来了,战时怎么编军队、怎么奖惩,都有了。夏王说了算,平时的大臣“六事之人”,打仗就是将军。到了商朝,甲骨文记载,商王是最高统帅,贵族和大臣方国首领当将领。商朝军队开始有“师”这个编制单位,兵役叫“登人”“登众”,训练靠射箭、驾车、打猎。军队分车兵和步兵,车兵是主力,驾着马拉的战车。西周比夏商更正规了,中央常备军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加起来22个师。那时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有点军队,也得听周王调遣。

奴隶社会的军事制度有几个特点挺有意思:第一,权力都集中在王手里,王是最高统帅,经常亲自带兵打仗,诸侯国的军队虽然有点自主权,但战时得听王的;第二,常备军是从王的卫队慢慢扩大的,打仗主要靠他们,临时征兵是补充;第三,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兵役制,军政不分家,文武一块儿搞;第四,当官的世世代代当,和宗法制度挂钩。

春秋战国就不一样了,奴隶制垮了,封建制起来。各诸侯国为了变强,纷纷改军制,配合政治经济改革。比如齐国搞“作内政以寄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尤其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搞军功爵制,编户籍,收军赋,把兵源和钱袋子都抓稳了。这时候还出了《孙子》一堆军事书。各国拼死拼活改革,守旧的就淘汰了,春秋初一百多个国家,战国初只剩十几个,最后全让秦国统一了。这期间军制变化可大了:周王室衰微,权力下放到诸侯甚至大夫手里;开始征农民当兵,军赋也农民出,兵源和钱都多了;军事和行政编制绑一块,方便动员;军队从“师”扩到“军”;战争规模大了,平原打到山地水边,除了车兵,步兵、骑兵、水兵都有了,步兵打仗成了主流;文武开始分家,凭兵符调兵、奖励军功的制度也出来了;军政一体变成了国君集权的军事体制。

中国封建社会从秦汉到明清,经历了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统一,军制也跟着分初创、发展、晚期三个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皇帝能集权,搞了一套以皇帝为统帅,中央军为主力,中军外军互相配合,地方军边防军呼应,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结合,内重外轻、用重兵管轻兵的体制,后来朝代都沿用。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保障军事建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图1)

秦汉的军队大概分三块: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汉朝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京师兵就是中央军,包括南军、北军,郎官、卫士和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光禄勋)、卫尉、中尉(执金吾)管,负责宫廷警卫、京师防务。汉武帝时北军扩到八校,东汉又改成五营。地方军有材官、骑士、楼船(水兵),郡尉(都尉)和县尉协助太守、县令管,每年训练射箭、驾车、骑马、列阵,秋天搞“都试”。平时维持治安,战时凭兵符调去打仗。东汉光武帝为了让老百姓歇口气,下诏废了郡国都尉和地方兵,后来就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了。

魏晋南北朝沿东汉的军制,但国家分裂,军事多,军制也乱。新的军制有几个亮点:一是都督制。统治者为了镇压反抗、保住中央,扩大地方权力,州牧、刺史加将军名号,管一州甚至几州的军事,结果地方势力大了,反而可能割据;二是世兵制。地方势力起来后,私兵家兵、部曲变成政府军,军人和将领有依附关系,职业兵多了。统治阶级为了保兵源,把军人家属编军籍,叫“士家”,强迫他们世代当兵。士家不光是固定兵源,还是统治者控制军权的“人质”。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三是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中央集权下降,边境少数民族武力上升,开始往中原扩张,保留本民族特点,还学汉军制,比如北魏的兵户制、镇戍兵制,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府兵制是西魏大统十六年(550)搞的,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带弓刀,将领用鲜卑姓,军人跟主帅姓,有点部族兵味儿。隋唐改了府兵制,军户编入民户,军人分田。平时种地,打仗当兵,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府兵调遣指挥归朝廷,中央设16卫(隋初12卫府),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和“居重驭轻”的策略,分布在京城和要地。府兵每年轮流去京城当值,部分驻守要地,战时凭符调。唐代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统兵800到1200人,全国最多时有634府,约60万人。中央禁军除了府兵轮值的南衙禁兵,还有招募的北衙禁兵。隋唐还设兵部,管军事行政和武官选拔。边防有镇、戍、关、军、守捉,民众武装有团结兵、士兵。唐朝还定了卫禁律、擅兴律、兵部式、兵部格等军事法律,让军制有法可依。中期后府兵制崩了,募兵制兴起。唐末节度使靠地方政权养军队对抗中央,“内重外轻”的局面没了,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兵骄逐帅,帅强叛上”的乱局就来了。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保障军事建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图1)

960年赵匡胤建北宋,吸取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改军制,把军权抓皇帝手里,兵权分三块:“枢密院管兵籍、虎符,三衙管日常训练,率臣带兵打仗,各管各的。”军队分禁兵、厢兵、乡兵和边境的蕃兵。禁兵是主力,最多时上百万,搞“居中驭外”的“更戍制”。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搞保甲、保马、将兵法,还设武学、武举培养军事人才。南宋军队主力是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体制没大变。宋朝募兵制,按“兵样”选募,给士兵刺字记军号。五代两宋时,北方辽、西夏、金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军制有部族特色,比如辽的部族军和两院制,金的猛安、谋克制。

元明清是封建军制晚期,蒙、满族入主中原,军制有民族融合的特点。元初军事和社会组织不分,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制,上马打仗,下马放牧,兵牧合一。南下后设枢密院、行枢密院、兵部加强集权。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实行军户制和军官世袭。明朝搞卫所军制,全国设卫所,控扼要害。军队分京军和地方军,中央设五军都督府管军籍,兵部管征讨、镇戍、训练。战时命总兵官出征,打完兵回卫所,将印交朝廷,统军、调军、指挥权分离,军不私将、将不专军。

清代前期主要搞八旗、绿营兵制。八旗是满族的,用八种颜色旗帜编组,兼有军事、政治、生产职能,“兵民合一”。太宗时加蒙古、汉军八旗,共24旗。入关后八旗脱离生产,分禁旅(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直属国家不归旗主。绿营是汉族的,按明朝卫所制搞,招募汉人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编组。八旗和绿营都发薪饷,按年月给银米。元代在非蒙古军中设“达鲁花赤”当监军官,清朝类似,八旗监绿营,八旗薪饷武器都优于绿营,这是民族歧视。

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建军制开始全面崩溃,清朝八旗、绿营被勇营、新军取代。新军和近代海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制向近代军制过渡。


上一篇: 有着七郎八虎之称的杨家将他们到底有多厉害 (七郎八虎武功排名) 下一篇:蜀汉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被封王 (蜀汉的封爵制度的特点)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