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都有什么特点-中国封爵制度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玉玺吗)
爵位虽然只是一种称号,但它却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商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封爵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1.先秦时期商朝时期,封爵即分封诸侯,...
爵位这东西,看着就是个称号,其实背后藏着的是地位和实惠。从商朝有文字记载开始,一直到清朝,封爵制度一直在变,大概能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
商朝那会儿,封爵其实就是分封诸侯,爵称和官称是一回事。商王在王畿外面设了侯、伯、甸这些名号,分给自家子孙和亲戚去管地方。这些爵称,说白了就是王畿外地区的官职名字。到了西周,封爵制度更正规了些。内服官的爵位分公和伯侯两等,太师、太保、太史都是“公”;王畿里的贵族进朝当卿叫“伯”,四方诸侯进朝当卿叫“侯”。分出去的诸侯呢,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但那时候这几种爵位其实没啥严格的等级差别。
春秋时候,原本是官职的卿、大夫,也开始当爵称用了。比如卿分上卿、中卿、亚卿,大夫有上大夫、中大夫这些等级。到了战国,不少国家就不按血缘给爵位了,主要看你对国家有啥功劳、贡献多大。

2.秦汉六朝时期
秦朝自商鞅变法后,搞了个二十等爵制,爵名挺多,公士、上造、簪鸟、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一直到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朝这套是军功爵制,把打仗立功和爵位、待遇挂钩,主要给军队战士和有战功的平民。这跟以前比变化挺大:一是不再按血缘亲疏定爵位了,二是这种爵位就管衣食租税,不掌握封地里的政权和兵权,而且爵位还不世袭。
3.唐宋时期
隋唐时期,封爵制度又有点变化。隋唐都搞九等爵,爵名不太一样。唐代九等是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唐代封爵跟前代比,内容也不同,一般授的爵位都没实际封地或封邑,只有爵位前加“食实封”,才能享受封地里的租税,能拿到这种爵位的人少得很。宋代封爵跟唐代差不多,就是多了三级,变成十二级: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跟唐代一样,封爵的食邑也是虚数,只有明确食实封的才能有实际收益。元代的话,宗室、驸马都叫王,有实封的采邑。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封爵制度又变了一些。明代分皇室和百官两块。皇室里,皇子是亲王,亲王儿子是郡王,都是实封还能世袭,但袭王位的必须是嫡长子。庶子支派就封奉国将军、镇国将军这些虚爵。除了皇室封王,文武官员的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级,不一定世袭,而且只有岁禄,没实际封邑。清代也分宗室和百官,叫王爵和世爵。王爵也叫显爵,分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亲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按宗亲世系给,宗室满二十岁都能申请。世爵是给功臣贵戚的,分九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清代封爵都没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