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刘裕灭后秦之战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决定于两个方面的英文)
刘裕灭后秦之战,中国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的战争,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
刘裕灭后秦之战,就是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年)八月到第二年八月,太尉刘裕带着东晋军打下了长安(现在西安西北),把后秦给灭了。这仗刘裕打得挺聪明,挑的时机好,安排也周密,军事和政治上都处理得不错。打长安的时候,他用偏师进了武关,又派水军顺着渭水往西走,配合主力,水陆夹击,最后赢了。417年,后秦没了,后秦皇帝姚泓被刘裕抓了,后来押到建康砍了头,那年他才30岁。下面就跟大伙儿唠唠这事儿。
东晋刘裕刚把卢循、徐道覆那些农民起义军压下去,没多久就带了十几万大军,水陆并进,打了一年多,把立国33年的后秦给端了。虽然这仗是两家统治集团抢地盘,但后秦没了,客观上倒是让北方统一往前挪了一步。
东晋能打赢灭后秦这场仗,除了顺应当时大家想统一的潮流,自己家底厚(经济和军事实力强),最关键的还是两方面原因。
后秦的政治败落
后秦从姚兴晚年那会儿起,国内民族矛盾、老百姓和统治者的矛盾,还有他们自己家里人的矛盾,越来越厉害,人心都乱了,内乱不断,自己人先耗上了,差不多快自己垮了。晋军占了洛阳后,后秦的姚懿突然自己称帝,想打长安,把秦主姚泓弄下去,姚泓没办法,只好调兵去打姚懿。结果姚泓正愁“里里外外都危险”,大臣们光知道哭,没辙的时候,后秦的征北将军齐公姚恢又带着3.8万安定镇的人造反,往长安打。姚泓又得赶紧把前线的主将东平公姚绍叫回来,不管晋军了,先打姚恢。后秦自己人先打起来,西边还有西秦捣乱,北边大夏来骚扰,这形势肯定扛不住晋军的进攻。
秦军战略指导犯了两面作战等一系列错误
后秦面对晋军打过来,东平公姚绍提过个主意:把安定镇的人迁到长安,能凑出10万精兵,专心对付晋军。这本是个好办法,可秦主姚泓没听。这样一来,后秦从战争一开始就陷入了两面应付、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打仗的时候,姚泓本来应该亲率大军在定城、潼关以东挡住晋军,结果却被晋军一路偏师沈田子的部队吸引,轻率地带了几万人去峣柳迎击,把这支能机动的大部队给打没了。秦军里还算有战略眼光的姚绍,俩月内平了两次内乱,带着大军在长安和潼关前线跑来跑去,指挥能力确实不错。但他在组织三次切断晋军粮道的关键行动时,因为计划得不好,派的人太少,都失败了。这些事儿加起来,后秦军战略上就彻底颓了。
再看看东晋,那战略确实比后秦高明。首先,挑的时机好,正好后秦政局不稳,人心浮动,他们自己人争权夺利打架,西边西秦、北边大夏还来掺和;其次,水陆并进,主次配合,让振武将军沈田子和建威将军傅弘之带兵出武关的牵制部队,成功吸引了后秦的战略机动力量,还给消灭了;再者,处理借道北魏这事也挺聪明,阻止了北魏南下帮后秦,既让自己不用两面作战,又把后秦孤立了。当时各国乱斗,形势变化快,东晋孤军远征,却筹划得挺顺,挥洒自如,真不容易。这让他们占了主动,成了赢后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