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是如何看待的-刘裕灭后秦之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后世是如何看世界的)
刘裕灭后秦之战,中国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的战争,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
刘裕灭后秦这场仗,打的是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到次年八月,太尉刘裕带着东晋军一路打到了长安,直接把后秦给灭了。这仗刘裕打得挺聪明,选的时机准,部署也周全,军事政治上都没啥毛病。打长安的时候,他还派了偏师进武关,水军顺着渭水往西走,和主力一起水陆夹击,最后赢了。417年,后秦没了,皇帝姚泓被刘裕抓了,押到建康砍了头,那年他才30岁。
这场北伐的规模,可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大,赢的也够狠——中国割据时代,南方政权北伐能收复故都、成果这么大的,真没几个。后来关中虽然又丢了,但西边到潼关,东边到青州,差不多就是现在陕西东部、河南、山东那片地,全归南朝了。后来宋魏打仗,基本都在这些地方打,长江流域总算安生了好一阵子。
司马光后来提到这事,还直叹惜:“可惜啊,辛苦打下的千里江山,得的时候费老大劲,丢的时候却这么草率,让丰、鄗这些故都又落到敌人手里。荀子说‘兼并容易,守住难’,真是这么回事!”王夫之就没光感叹了,他觉得长安得而复失,主要是因为刘裕急着回去篡位,“刘裕灭姚秦,想留长安经西北,没成功就回去了,中原后来彻底沦陷了。”不过他也肯定刘裕北伐不是作秀,“青泥败了、长安丢了,他登高往北望还哭过,还想再打”,还拿他和曹操比,说“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
吕思勉倒觉得“刘裕急着篡位”这说法是史家瞎猜,“刘裕当时篡晋,本来就容易,就算没打下关洛,难道还成不了?何必多打这一仗?”他觉得刘裕南归可能是因为后路没安排好,刘穆之一死,怕国内出乱子,“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不能光说他只顾自己。义真虽然年轻,但留下的兵将也不少,王镇恶死了之后,赫连勃勃打长安还耗了三个季度,说明兵力真不够吗?长安陷落,关键还是王修的死,义真听信谗言,这谁又能提前想到呢?
刘裕这两趟北伐,灭了南燕、破了北魏、亡了后秦,把山东、河南、关中都收回来了,洛阳、长安两座都城也光复了。后来长安虽然又丢了,但黄河以南全归了南朝,六朝里版图最大、最鼎盛的时候,差不多“十并天下有其八”。江淮流域这下安稳了,给后来刘宋的“元嘉之治”打下好底子。唐代朱敬则都夸他:“西尽庸蜀,北划大河,从汉末三分、东晋拓境,都没到过这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