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清朝皇帝为何不需要

对清朝皇帝和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皇帝为什么不需要锦衣卫这种机构了?锦衣卫这个机构,设置于洪武十五年,主要职能有三,一是承担御林军角色,负责皇宫值宿和皇帝出...

admin

清朝皇帝为啥不用锦衣卫这种机构了?

锦衣卫这个机构,是洪武十五年设的。主要活儿分三块:

一是当御林军,管皇宫站岗和皇帝出行的仪仗队。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锦衣卫的本职工作。

正因为锦衣卫负责皇帝的安全,皇帝才会让他们干后两件事。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清朝皇帝为何不需要(图1)

明朝《出警入跸图》,銮驾里坐的是万历皇帝,四周那些武士就是锦衣卫。

二是当情报局,负责侦察、逮捕、审问。要是打仗了,锦衣卫还得收集军情、策反敌将。

三是当安全局,专门办皇帝钦定的大案要案。锦衣卫有自己的诏狱,能自己抓人、刑讯、处决,不用走刑部那些法定程序。

明朝皇帝为啥要设锦衣卫?

说白了,就是皇帝不信任大臣。皇帝觉得政令下去了,光看官员的报告不行,得有第三方报告,最可靠的自然是亲信,比如锦衣卫。

后来的东厂、西厂、内行厂,设的原因也差不多。

朱棣不信任锦衣卫,又弄了个东厂,让太监监视建文帝旧臣,顺便盯着锦衣卫。

明宪宗不信任东厂,又设西厂,让太监汪直当头头,权力大得很,连锦衣卫、东厂都归他管。

明武宗时,马永成管东厂,谷大用管西厂,司礼监的刘瑾啥也没捞着,不爽,又搞了个内行厂。

内行厂在刘瑾倒台前啥都管,锦衣卫侦伺官民,东厂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监视东厂,内行厂统管所有,连他们都盯着。

刘瑾倒台后,西厂、内行厂没了,明武宗直接管东厂和锦衣卫,后来一直到南明都是这样。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清朝皇帝为何不需要(图1)

那清朝为啥没有锦衣卫呢?

有几个原因。

首先,清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帝自带了一帮心腹进关。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加起来十几万人。这些人天然就是皇帝的心腹,清朝皇帝特意把他们安插在中央、地方的关键岗位上,有的负责保皇帝,有的负责盯着百官。他们自己就顶了锦衣卫一部分活儿。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清朝皇帝为何不需要(图1)

第二,清朝皇帝把文字狱发展到了顶峰。

明朝厂卫的权力虽然大,但办案也得抓人审问,虽然能特事特办,不走刑部程序,但好歹有个流程。毕竟百官也是统治阶级,读书人的面子得给,不然没人拥戴,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比如上吊前的崇祯。

但清朝皇帝不一样,八旗也好,汉人官僚也罢,都是奴才,对付奴才用不着情报机构,用不着流程,家法、鞭子、砍头刀就够了。所以厂卫在清帝眼里,办事效率太低。

文字狱就高效多了,皇帝看谁不顺眼,派人抄家,把带字带画的东西都翻出来,按乾隆“举一反三”的尿性,没事都能整出点事。一旦整出事,个人掉脑袋都是万幸,很多都诛九族。像明朝杨涟那样骂皇帝还骂得响,死后还赢得民心,清朝根本不可能出现。皇帝想咋办就咋办,敢抬杠?直接株连九族!用不着证据,用不着审讯。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清朝皇帝为何不需要(图1)

第三,清朝有密折制度,皇帝鼓励官员互相揭发。

清朝从康熙开始,四品及以上的官员都能给皇帝写秘奏,这玩意儿不经过任何人,直接送到皇帝跟前,保密得很。就算是诬告,皇帝也不追究。(这也是清朝皇帝勤政的原因,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批奏折上了)

所以清朝皇帝用不着专门设锦衣卫收集情报,反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会自觉给皇帝报秘,这些有密奏权的文官,其实就是清朝的“锦衣卫”。

这么看,明朝设厂卫,其实挺低效挺失败的。厂卫的本质,是皇权从宫内伸到宫外的两条线。厂卫虽然能强化皇权,但它们自己还得靠皇权撑着。如果皇帝本身就很强势,比如嘉靖,他没怎么靠厂卫,光靠挑拨百官内斗,把严嵩推出去当挡箭牌,就把百官拿捏得死死的。后来的清朝皇帝基本都这么干,不服的人杀掉,剩下的人让他们内斗。事实证明,当百官被整服气了,完全没了风骨,他们可比厂卫更理想的奴才。所以清朝自然没必要设厂卫了。


上一篇: 刘备伐吴时-贾诩司马懿为何会否决进献的灭吴疲蜀之计 (刘备伐吴时曹丕为什么不趁机出兵) 下一篇:在曹操的立嗣之争中-曹丕是如何从一众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 (在曹操的立嗣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