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时-贾诩司马懿为何会否决进献的灭吴疲蜀之计 (刘备伐吴时曹丕为什么不趁机出兵)
刘备伐吴,有人向曹丕献上灭吴疲蜀之计,为何被贾诩司马懿否决?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刘备率领四万兵马伐吴,孙权派陆逊带领五万大军迎战,夷陵之战,东吴属于优势兵力以逸待劳,通过持久战拖垮...
刘备伐吴的时候,有人给曹丕出主意,说趁机灭吴还能顺便拖垮蜀汉,结果贾诩和司马懿都给否了,为啥?咱接着往下唠。
刘备带着四万人马打东吴,孙权派陆逊领五万兵迎战。夷陵这一仗,东吴本来就兵多,还占着地利以逸待劳,硬生生把劳师远征的刘备给耗垮了。可跟《三国演义》里写的不一样,书生陆逊以弱胜强,一把火烧了刘备连营七百里,还歼灭了蜀军七十多万——这事儿《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里写得明明白白。
《资治通鉴》原文是这么说的:“汉主(司马光认曹魏为正统,管曹丕叫帝,管刘备叫汉主)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权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今天咱不扯双方兵马多少,也不管曹魏蜀汉谁算正统,就聊聊个事儿:刘备打东吴把孙权吓得够呛,这时候有人给曹操出主意,说灭吴还能疲蜀,贾诩和司马懿为啥反对?要是他俩不拦着,刘晔的联刘灭吴之计,真能把三国给一统了?
翻翻《资治通鉴》《三国志》和《晋书·宣帝纪》,能大概还原出黄初二年曹魏朝廷里吵得有多凶。
吵吵的仨人:太尉、魏寿乡侯贾诩,侍中、尚书仆射、安国乡侯司马懿,还有侍中、关内侯刘晔。
我之前说过,孙权这人吧,惹事儿一把好手,平事儿拉胯。刚杀了关羽、抢了荆州,美滋滋没几天,刘备就领着四万人杀过来了。面对这四万远道来的蜀军,孙权居然吓懵了,赶紧派人去跟刘备求和。
主公都六神无主了,东吴的大臣们也开始打小算盘。诸葛亮他哥诸葛瑾,孙权没派他去求和,反倒给刘备写了封信,话里话外的意思挺让人琢磨:“陛下您跟关羽的亲,能跟先帝比吗?荆州那点地,跟整个天下比,谁大谁小?您俩都跟关羽有仇,但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要是想明白了,这事儿就好办了。”
诸葛瑾管汉献帝叫先帝,这不等于认了刘备的正统嘛,意思就是让刘备先去对付曹魏,回头再收拾孙权。
有人把这事儿举报了,孙权还挺信任诸葛瑾,把举报信封好拿给诸葛瑾看:“我跟子瑜(诸葛瑾字子瑜)那叫神交,外人挑拨没用。我知道你(指陆逊,陆逊力保诸葛瑾没二心)的心意,所以把举报信拿给你看,让你知道我的意思。”
东吴君臣互相猜忌的时候,曹丕的朝廷也吵开了。孙权的求救信一到,大臣们就吵起来了,吵得曹丕脑袋都大了。
毒士贾诩先开了口,把曹魏的武将一顿吐槽:“刘备有雄才,诸葛亮会治国,孙权懂虚实,陆逊(原文陆议)会排兵布阵,我琢磨着咱们这儿的人,没一个能跟他们仨抗衡的。就算您曹丕亲自出征,也占不到便宜,还是老实待着吧。”
这人啊,越老越滑。贾诩这老狐狸,才不想再打仗打破安逸日子呢——位列三公,位极人臣,打赢了没他好处,打输了这太尉的帽子就得摘。
曹丕没吭声,这时候之前就说过“刘备肯定得给关羽报仇伐吴”的侍中刘晔站了出来,提出个联刘灭吴的主意:“现在天下看着是三分,可咱们占了十分之八的地盘,刘备孙权就是俩割据一州的小军阀。他俩现在掐起来了,正是咱们一统天下的好机会。”
刘晔给曹丕画了个大饼:“咱们应该大举出兵,直接渡江打东吴。蜀汉在外面攻,咱们从里面打,东吴撑不过一个月就得完。东吴没了,蜀汉就孤了,到时候分一半东吴的地给蜀汉,蜀汉也长不了。再说了,蜀汉得到外面那些地,咱们得到里面这些地,不是更划算?”
刘晔分析,刘备肯定愿意跟咱们联手:“现在刘备正生气,发兵打东吴,听说咱们也打东吴,知道东吴快完了,肯定高兴得不行,接着跟咱们抢东吴的地,绝对不可能改主意去救东吴。”
刘晔这计策说白了就是“卞庄刺虎”——俩老虎打架,咱们去捡便宜的。刘备就算灭了东吴,自己也得掉层皮,到时候给不给地盘都行。要是条件允许,连刘备一块儿吞了。
刘晔说得头头是道,贾诩没话说了,可号称三国城府最深的老狐狸司马懿站了出来,他站在贾诩那边,反对刘晔:“咱们应该接受孙权的投降。他现在走投无路,肯定是真心归附,不敢耍花招。这时候要是趁人之危打东吴,其他军阀以后就不敢来归顺咱们了。”
看着贾诩、刘晔、司马懿仨人吵,我挺纳闷:贾诩这精致利己主义者,司马懿这鹰视狼顾的老狐狸,咋突然这么“大义凛然”了?
前面说过,吵的时候,刘晔只是个侍中、关内侯,他对手贾诩是太尉、魏寿乡侯,司马懿是侍中、尚书仆射、安国乡侯,官大一级压死人,刘晔在他俩面前,说话根本没分量。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曹丕按兵不动,嘴上答应帮孙权,让他吃了定心丸,才敢把五万主力拉到前线跟刘备死磕。其实刘备伐吴也不是没赢过,他把陆逊从秭归赶走过,还把陆逊打得抱头鼠窜:“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
刘备把陆逊赶出秭归,在那儿建了指挥中心,准备一举拿下东吴。
得知曹魏不会抄后路,孙权赶紧增兵支援陆逊,原本就兵力占优(五万对四万)的陆逊更有底气了,吴蜀两军在夷陵拉扯了半年:“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
刘备劳师远征,才四万多人,粮草运起来也费劲,最后被陆逊拖垮了——后来刘备自己都拉肚子了,可见士兵们日子多苦。
夷陵之战后,刘备元气大伤,孙权也不好受,曹丕这时候才想起来趁火打劫,可晚了:孙权听说曹军有动静,马上又跟刘备求和,俩人休战了,曹丕也错过了灭东吴的最佳时机。
说完曹魏朝廷的争吵,该问了:以贾诩那毒辣的眼光,司马懿那老谋深算,他们看不出来孙刘死磕,正是灭东吴的好时候吗?他们反对联刘灭吴,到底图啥?
我先抛砖引玉,说说我的浅见:贾诩老迈,确实不想折腾事;司马懿可能是觉得自己翅膀还没硬,得留着孙权和刘备互相牵制,万一曹丕真灭了东吴,再一鼓作气打西川,他司马懿哪还有机会“三马食槽”?
再说侍中刘晔,他的目的也挺值得琢磨:刘晔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嫡系子孙,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他让曹丕联刘灭吴,有没有帮刘备一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