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与华歆最后的结局如何-割席断交是什么意思 (管宁与华歆最后的结局)
割席断交是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时人称华歆、邴原、管宁三人为一龙,其中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虽少时...
割席断交,说的就是朋友因为志向不同,闹掰了的故事。东汉那会儿,华歆、邴原、管宁仨人,被人合称为“一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不过后来因为“割席断交”,管宁在后人眼里形象好,华歆反倒有点被贬低,但要说真本事,华歆真不比管宁差,甚至可能还更厉害点。当时汉朝快不行了,地方豪强各占一块,连同姓诸侯都盯着皇位呢。华歆被举为孝廉,朝廷给了郎中的官,但他生病就回家了。后来大将军何进掌权,把他调到京城当尚书郎。结果何进没多久就死了,董卓进京,把汉献帝弄到长安,华歆就跑了。跑到袁术的地盘,劝袁术发兵打董卓,袁术不听,华歆觉得这人不靠谱,就想走。正好碰到汉献帝的太傅马日磾,被马日磾留下当掾属,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跟着天子混。
被汉献帝派到豫章当太守后,华歆对老百姓可好了,“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后来扬州刺史刘繇死了,全扬州的人都想推他当刺史,他却说“现在擅自任命官职,不是臣子该干的”,拒绝了。那时候孙策正猛,想拿下扬州,华歆知道孙策打仗厉害,为了不让老百姓遭殃,琢磨半天,就戴幅头巾去迎接孙策,硬是把豫章的战火给避开了。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华歆叫到许昌做官,孙权本来不想放,毕竟华歆继承了父兄的家业。华歆就跟孙权说:“将军您现在是奉朝廷的命令跟曹公交好,情分还不深,我要是能帮将军出点力,不是挺有好处吗?”孙权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让他走了。到了魏国,华歆凭本事被曹操重用,当过司空、尚书、侍中,后来还接替荀彧当尚书令,官儿越做越大,权也越握越稳。
要说管宁,要他愿意,也能像华歆那样当大官,可他偏不,选了条跟华歆完全不一样的路——归隐。据说管宁是管仲的后代,“汉兴有管少卿为燕令,始家朱虚,世有名节,九世而生宁。”年轻时候跟华歆、邴原是朋友,但管宁志向根本不在当官封侯,后来觉得跟华歆不是一路人,就为了自个儿清净,跟华歆断了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管宁跑到辽东避祸,当时辽东太守公孙度给他安排住处,管宁见了面,只聊儒家经典,不谈国家大事,也没接公孙度的示好,自己跑到山谷里住。后来好多避难的人都仰慕管宁,跟着他,一个月就聚成了个村子,管宁就在那儿讲《诗》《书》,摆祭祀用的礼器,整威仪,明礼让,大伙儿都乐意跟着他学,还特别敬重他。
管宁本事那么大,可就是不想当官。曹操当司空的时候征召他,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度的儿子)把诏书给截了,没告诉管宁。其实公孙康表面上是朝廷的太守,心里头想称王,想让管宁辅佐他,可又不敢说,“终莫敢发言,其敬惮如此”。后来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都好几次请管宁出山,他都没答应。管宁不想搅和政治的浑水,但他看得挺准。本来想在辽东养老,可看出新太守公孙恭没本事,又看穿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是个狼心狗肺的主儿,怕惹祸,就赶紧带着家人跑了。果不其然,公孙渊后来反了曹魏,自己称王,被司马懿给灭了。魏明帝曹叡还是一直召他,连华歆都愿意把太尉的位子让给他,但管宁就是硬气,始终没答应当官。
虽然华歆是“龙头”,但他心里清楚,管宁的本事肯定比自己大,不然也不会“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因为管宁是真的有高风亮节。现在很多隐士,躲进山林,表面是清高,其实最后还是想进帝王家,管宁不一样,他是真隐士,心里想的是学问真理,身边伴的是自然山川,世人争的荣华富贵,在他眼里就跟浮云似的。所以在辽东避祸时,他只聊儒家经典,整礼让;回了中原,也抱着道讲学,坚决不接魏帝的征召。
跟他比,华歆简直就是“俗人标杆”了。他在各路势力间转来转去,政治鼻子特灵,最后抱紧曹魏大腿,从此平步青云,官越做越大,权越来越重。但华歆也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草包,他对老百姓好得很,深得民心,做事也有礼有法,难怪名士嵇康把他跟诸葛亮放一块儿比:“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割席断交”这事儿,后来被很多人说歪了,好像管宁是清高的君子,华歆就是贪财的小人。哪能这么简单呢?“时势造英雄,乱世出人才”,像管宁、华歆这种有本事的人,乱世里就两条路:靠本事活下去,或者因为本事死。俩人都选了活下去,只是选的路不一样。管宁想的是明哲保身,不趟浑水;华歆是把责任扛自己身上,保民救世。虽然管宁的高节被后人夸,但在那个年代,只有当官的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华歆出来做官救民,其实可能更实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