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杜预有哪些成就与作为-军事等方面 (在政治上)
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
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一开始在曹魏当官,做到尚书郎,后来成了司马昭的幕僚,被封了丰乐亭侯。西晋一建立,他官运还不错,做过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这些官,还跟贾充他们一起修了《晋律》。到了咸宁四年,他接替羊祜当了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挺能折腾的,积极备战,支持司马炎打孙吴,咸宁五年还成了灭吴大战的统帅之一。打完胜仗,功劳不小,被封了当阳县侯,还是守着荆州。战后也没闲着,操练军队、建学校、修水利,当时的人都叫他“杜父”。后来被召回京城,做了司隶校尉,太康五年快过年的时候在邓县去世,活了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这人爱琢磨书,学问大得很,啥都懂,当时人称他“杜武库”,意思是他肚子里东西多,像仓库一样。他和张斐一起给《晋律》做的注解,当时就叫“张杜律”,名气可大了。他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研究得细,注得也准,里头有不少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精彩分析,这是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左传》注解了。而且他还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能同时进文庙和武庙的人,这面子可够大的。
杜预这人吧,不光会打仗,搞政治、搞学问也有一套,主要影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政治上,他给朝廷提了不少好建议。西晋刚建那会儿,对那些大世家大族太放纵了,搞得官场乌烟瘴气,当官的都各顾各,互相包庇。泰始四年,杜预看不下去了,就跟司马炎说,得搞个考课制度,整顿一下官场。他提了个“六年黜陟法”,意思就是六年里表现好的就提拔,表现差的就免官。六年里,特别优秀的直接跳级升;都不行的,就上报朝廷撤了;如果好的多差的少,就继续干;差的比好的多,那就降级用。他两次当度支尚书,提了五十多条建议,什么搞籍田、定安边政策、造水排(一种农具)、建常平仓管粮价、算盐运、定考课制度,这些事对老百姓和国家都有好处。
法律上,杜预也是行家,他和张斐并称“张杜律”。他写的《律本》,就是给《晋律》做的注,主要观点有这么几点:第一,把礼和法结合起来。杜预挺看重儒家那套礼,但也觉得礼得根据情况变变,不能死板。所以他注法律的时候,就按“网罗法易,格之以名分”来办,意思是用“名分”(就是身份、名位这些)来解释法律,让法律和礼合到一块儿。第二,他主张法律要“简直”,说白了就是简单明了。他特意把法律和经学分开,怕法律条文太多太乱。他觉得法律就得简单,文字要通俗,条例要清楚,别绕弯子;形式要单纯,概念明确,别搞那么多条条框框。他说,刑法的根本就是简单直接,所以得搞清楚“名分”——“名”就是罪名,“分”就是区别。什么罪挨什么罚,清清楚楚,罪和罪就不混了。具体这事儿在《晋书·刑法志》里写得细。他还觉得,弄个表,左边写罪名,右边写处罚,官员审案子的时候照着查就行,细枝末节的事儿就解决了。第三,他把“律”和“令”分得清清楚楚。他在《晋律序》里说:“律是用来定罪的,令是用来管事的。”这么一分,法律就更简单了。他说的“律”和“令”是统一的:政府发“令”,老百姓就得听;不听,“律”就来治罪。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刑法(律)和规章制度(令)分得这么清楚。
修《晋律》也是他的大功劳。以前律学是经学的一个小分支,到了三国,慢慢要独立出来了。晋代是律学最火的时候,朝廷让贾充牵头,杜预、郑冲他们一起,修了部新的《泰始律》,这在法律史上可是件大事。《泰始律》修好了,杜预和张斐又给它做了注,张斐的《律表》和杜预的《律本》,这俩是律学研究的两大成果。这么一来,律学就成了真正独立的研究法律的学科了。他们俩的注和《晋律》放一起,有法律效力,后世就叫“张杜律”,说明律学那时候已经成熟了。这部《晋律》是在汉《九章律》和魏《新律》基础上改的。汉律那叫一个烦,七百多万字,两万六千多条,内容重复,记都记不住,官吏正好钻空子。曹魏改过,但改得不多。《晋律》按杜预说的,把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砍了,只剩两千九百多条,十二万多字,唐朝人都夸它“又轻又平,又简单”。这可是古代法律从繁到简的大转变。而且《晋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唯一全国通行的法律,东晋南朝都在用,用的时间最长。
打仗方面,杜预也不含糊。曹魏景元四年,他当镇西长史,跟着钟会灭了蜀汉。西晋泰始七年,他当秦州刺史,那时候匈奴右贤王刘猛反了,他提了“内以利国外以救边”五十多条办法,朝廷都用了。咸宁四年十一月,他接替羊祜守荆州,开始琢磨怎么灭吴。去了之后整顿军队,摆出威风,派精兵偷袭西陵,打败了吴国名将张政,还用离间计让孙皓临打仗换主帅,搞得吴国西线乱七八糟,给晋军伐吴铺了路。咸宁五年,他两次上书说,吴国现在防松了,兵力也散了,东西顾不上,赶紧打!十一月,司马炎发兵二十多万,分六路伐吴。杜预指挥西线晋军,太康元年正月拿下了江陵,灭吴的大功他可占了大头。
学术上,杜预更是没得说。灭了吴之后,杜预闲下来就专心研究书,写了本《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秦朝烧过书,到两汉,讲《左传》的人不少,但都瞎扯《公羊》《谷梁》,跟《左传》本身不太搭。杜预写《左氏集解》就不一样,专门用左丘明的传来解释孔子的经,其实是按《春秋》经文重新排的。不过书里也有跟经文对不上的,还有些是经文里根本没有的。所以这书,他既继承了前人的,也有自己的新东西。他的贡献,《春秋正义序》夸他“专取左丘明之传,释孔子之经”,说这俩“子应乎母,以胶投漆”,绝了。晋朝的挚虞也说,左丘明本来是给《春秋》作传的,《左传》自己也能流行;杜预的《释例》是为《左传》写的,道理不限于《左传》,所以也单独流行。从这本书开始,把《春秋》和《左传》按年份合到一块儿出,这是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左传》注解,对后世研究《左传》影响很大,现在还有用。清朝的时候,这书被收进《十三经注疏》,杜预的集解和唐朝孔颖达的正义合成了《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呢。
除了这些,杜预还干了不少有意思的事儿。他还会看天象,主持修了部《二元乾度历》新历法,修正了旧历法的错,司马炎下令全国用。他还会搞机械,自己设计在黄河上修了座大浮桥,当时的人都惊呆了,说这是奇迹。这桥用到北宋政和七年,铁链坏了才拆了重建。他还研究了以前的粮食加工机器,造了用水力带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好几个碓一起舂米,效率提高了不少,干活也轻松了。他还主张修水利,说水淹过的地,淤泥填上,种粮食肯定有收成。工艺上,他还自己设计制造了一批仿周朝的青铜礼器,样子好看,工艺也好,都送给司马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