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杜预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和杜预相关的成语)
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
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魏晋时期那会儿,他可是个狠人——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样样都沾。他爹是曹魏散骑常侍杜恕,出身京兆杜氏,算是正经名门之后。
一开始在曹魏当官,做了尚书郎,后来成了司马昭的幕僚,被封了个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他混得风生水起,当过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还跟贾充他们一起修了《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镇守荆州,开始琢磨着打孙吴。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发动灭吴之战,他是统帅之一,打完仗因功封当阳县侯,继续镇荆州。战后也没闲着,练兵、办学、修水利,当时人都喊他“杜父”。后来被召回朝,拜司隶校尉,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死在邓县,享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这家伙不光会打仗,学问也大得吓人。特别爱钻研经书,啥都懂,当时人称他“杜武库”,意思是他肚子里啥宝贝都有。他和张斐一起注解的《晋律》,当时叫“张杜律”。他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里传到现在的最早的一种,注得细、说得准,还有自己不少独到见解。更牛的是,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能进文庙(拜孔子的)又能进武庙(拜名将)的人,这待遇,没几个。
个人作品方面,除了前面说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他还写了《春秋释例》十五卷,跟《集解》配着看,一个讲经文一个讲例子,互为表里。原书早丢了,现在是从《永乐大典》里辑出来的。还有《春秋长历》《盟会图》《女记赞》这些,可惜都失传了。他编的《善文》五十卷,算是古代比较早的散文选本。还参与制订《晋律》,写过《二元乾度历》《陈农要疏》,多才多艺得很。《隋书》说他书保留到唐朝,除了这些,还有《春秋左氏传音》《春秋左氏传评》《律本》《杂律》《丧服要集》,甚至文集十八卷,产量惊人。
轶事典故也不少。西晋初年,王济爱马成痴,和峤爱钱如命,杜预老拿这俩人说事:“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后来晋武帝问他:“你有什么癖好?”他直接回:“臣有《左传》癖。”
还有“杜预颈”的由来。打吴国的时候,吴国人最恨他,因为他打仗太贼,老给致命一击。杜预脖子上有瘿病(就是长了个包),吴国人就给狗脖子上套个水瓢,看见树上长包的,写上“杜预颈”,再砍掉树,拿这个发泄恨。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就出自他。他说打吴国就像劈竹子,头一节劈开,后面顺着刀势就分开了,再不用使劲儿了,后来就用来比喻节节胜利,挡都挡不住。
杜预自己其实没啥武艺,《晋书》说他不骑马,射箭连木札(薄木板)都射不穿。但每次有军事行动,朝廷都找他出主意。他还特别会顾全大局。比如益州刺史王濬,七十多了,一直在益州造船、练水军。打吴国时,按诏本该听杜预指挥,杜预却说:“王濬要是能打下建平,就让他顺流而下,别管我;打不下,也没理由指挥他了。”还写信鼓励他:“你把吴西边的屏障砸了,就直接冲秣陵,灭了那帮祸害,救吴国人于水火。再从江入淮,过泗水、汴水,沿黄河回京,这可是千古未有的大事啊!”王濬收到信高兴坏了,后来果然攻下建邺。跟那些抢功、使绊子的将领比,杜预这人品,绝了。
他在荆州时,老给京城权贵送礼。别人问他为啥,他说不是想求啥,就是怕他们害自己,挺现实的。
还有个说法,说他喝醉了变成大蛇,被小吏看到,听着像瞎编,但古人爱记这些怪事。
他这人还挺“作”,平了吴国之后,刻了两块碑记功,一块埋万山下,一块立岘山上,说:“谁知道以后高山会不会变深谷,深谷变丘陵呢?”好像怕后人忘了他的功劳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