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如何-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 (形象如何描述)
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形象如何?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东汉末年名臣王允的名气是跟董卓、吕布、貂蝉连在一起的,因为这三个人,大家才知道和熟悉王允,再经过说书人的传播,王允把一个娇滴滴的...
正史里的王允到底啥样?跟演义里那个借貂蝉除董允的老头儿,能差多少?咱们现在提到王允,脑子里蹦出来的估计都是董卓、吕布、貂蝉这仨人,毕竟说书人一添油加醋,那故事就热闹了——王允把个娇滴滴的四大美女送出去,引出一堆爱恨情仇,这老百姓能不爱看?所以当貂蝉义父的王允,想不出名都难。
《三国演义》里对王允其实没怎么美化,也没刻意贬低,毕竟他在演义里就是个过渡人物,戏份不多,没必要费笔墨。不过按他历史上除董卓的经历稍微虚构了一下,让故事更精彩。结果呢?虚构的故事倒好,把王允的功劳分走了一半,都让貂蝉给抢了风头。
正史里的王允出身名门,确实在除董卓这事上占了主导,但说白了,还是权力派系在掐架,只不过董卓干的事太出格,成了人人喊打的恶贼,王允把他干掉,自然就成了“忠臣”。
王允除董卓的背景是这样的:汉灵帝一死,朝廷里就乱了套——宦官集团(十常侍)和外戚集团(何进)本来是皇帝手下两股大势力,现在没人管了,俩人开始抢地盘。宦官当时势大(汉灵帝还弄了支直属军队,掌军的是宦官蹇硕),何进觉得自己搞不定,就拉了世家集团当帮手,王允就在里面。史书里写得很清楚:“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王允和袁绍他们这些世家子弟愿意帮何进,也是为了在这场掐架里捞好处。
以前外戚和宦官在汉灵帝手里,是联手对付世家的,世家们没少吃亏。现在俩人掐起来了,不管谁赢,世家都能渔翁得利,最好俩人一块儿完蛋,这样朝堂上不就都是他们说了算?所以袁绍一个劲儿鼓动何进用武力解决,早点把对手干掉。
后来“十常侍之乱”刚开始,基本按世家的剧本走了——宦官先干掉了何进,然后袁绍又打着给何进报仇的旗号,带兵冲进皇宫,把宦官杀得差不多了。虽然过程血腥,但到这时候,外戚和宦官都元气大伤,世家们觉得出头之日到了。
可唯一让王允、袁绍他们没想到的是,皇帝被部分宦官带出宫跑了,还偏偏落到了带兵进京的董卓手里。其实董卓能合法进京,还是袁绍给何进出主意让他请外援的,这下好了:外戚和宦官鹬蚌相争,得利的渔翁不是世家,反而是董卓这个西凉来的大老粗,王允他们脸都绿了。
“十常侍之乱”后的局面让世家子弟丢尽了脸——辛辛苦苦算计半天,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接着掐,这次目标换成董卓了。斗董卓的时候,王允开始挑大梁,因为董卓这个外来户也想拉世家帮着掌权,所以特别重用他(另一个想重用的世家子弟袁绍跑了,回老家举兵讨董卓,王允在内,袁绍在外,内外夹击)。
史书里写:“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董卓当时是真信他,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他,结果呢?王允心里早把他当死敌了,这哪是信任,简直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王允他们眼里,“十常侍之乱”里偷走胜利果实的董卓,就是必须干掉的生死大敌。
跟之前算计外戚、宦官一样,世家子弟书读得多,鬼点子也多。王允主导下,董卓最后真被干掉了。这段经历还被演义编成凄美爱情故事,但不管咋说,世家这次是真赢了,王允代表他们成了朝政主导者,“录尚书事,总朝政”,登上了人生巅峰。
可这巅峰没站多久就栽了。导致王允翻车的主要原因,是他不愿意招安董卓那帮手握兵权的旧部,结果李傕、郭汜他们反了,带着叛军打进长安。吕布劝他跑,他死活不走,最后被抓了,杀了。
史书里记载,王允在叛军进城和死前还挺硬气的,跟吕布说:“要是能靠老天爷保佑,让国家安稳,我死也值了。要是不行,我就跟着国家一块儿死”。被抓后还敢当着面骂李傕、郭汜作乱,看来王允是真不怕死,至少有世家子弟的风骨。
但王允的毛病也很明显,史书说他“不循权宜之计”,说白了就是不懂变通,认死理。在“十常侍之乱”和“董卓之乱”里,他在背后出出主意、搞搞阴谋,还行;可当他真站上台前掌权,那自大的毛病就被权势放大了。
王允主政后,冤杀了敢说真话的蔡邕(蔡文姬她爹),还因为个人好恶,放弃了招抚董卓的旧部,这哪是政治家该干的事?董卓刚被除掉,他最该做的是保住新朝廷稳定,放下个人恩怨和好恶,可他没做到,后来的乱局,他跑不了。
要是把王允惹的祸放在三国那几个人物身上,最该感谢他的非曹操莫属。要不是王允搞出李傕、郭汜叛乱,汉献帝也不用从关中往中原跑,曹操哪有机会把他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说起来,曹丞相还得感谢王允给他铺了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