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古代高中举人能不能直接做官-他们和进士的差距哟多大 (古代高中举人是什么意思)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举人和进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一辈子埋头苦读,无非是为了将来可以在科举场上搏一个出路,能够正式踏入官场,但是,科举两、三年才举行一次,从地方到京城...

admin

古代读书人一辈子埋头苦读,不就为了在科举场上搏个出路,好踏入官场嘛。可科举这事儿,两三年才开考一回,从地方考到京城,再到皇帝亲自面试,每一步都跟闯关似的,后面难度越来越高——毕竟,全国最顶尖的读书人都在这儿挤着呢。

科举搞了上千年,到明清那会儿,才算慢慢完善起来。能在省里乡试杀出重围的,叫举人;能过京城会试、殿试那关,让皇帝点头认可的,就是进士。从举人到进士,多少人考到胡子花白都没能迈过去。

古代高中举人能不能直接做官-他们和进士的差距哟多大 (古代高中举人是什么意思)(图1)

对他们自己来说,可能是一辈子不得志;对朝廷来说,这可就成了隐患。历史上,因为科举考不上转头造反的,真不少。一般秀才倒还好,本事普遍不咋地。但举人不一样,能在省里脱颖而出,能力差不了。就是运气差,或者不适应科举那套,要是长期没官当,时间一长,淤积起来,准得出问题。

再说了,那么大的疆域,得有足够的地方官帮朝廷治理,也好让官员队伍更新换代。所以清朝乾隆时期,专门搞了个叫“大挑”的制度。

古代高中举人能不能直接做官-他们和进士的差距哟多大 (古代高中举人是什么意思)(图1)

这制度说白了,就是给举人条当官的道儿。乾隆那会儿天下还算太平,但也容易僵化,搞这套有它的背景,也是继承老办法。以前举人当官也有别的路子。

第一种是自己申请,经过朝廷考核,去地方当教育官,比如教谕。明朝海瑞考上举人后,再也考不进去了,就放弃科考,选到福建南平当教谕。不过教育部门的官,大多是清水衙门,谁都不愿去。

古代高中举人能不能直接做官-他们和进士的差距哟多大 (古代高中举人是什么意思)(图1)

第二种是参加“拣选”。三次科考不中的,补个知县;一次不中的,能去教育部门。后来举人越来越多,这法子行不通了,就改成了“大挑”。

当时规定,省里乡试上榜的举人,连续三次会试没过,就可以到吏部注册,等“大挑”。每六年挑一次,挑人也简单,不用写文章、答考卷,就让吏部的堂官,还有王爷们瞅一眼,觉得行就成。

古代高中举人能不能直接做官-他们和进士的差距哟多大 (古代高中举人是什么意思)(图1)

虽说清朝也搬出套挑选举人相貌的说法,但说到底,还是得看王爷们的眼缘。要是举人跟王爷认识,或者王爷看他顺眼,就算长得磕碜,王爷一拍板,其他人也只能跟着说好。这么挑人,漏洞能不大?也很难选出真人才。知县是最贴近百姓的官,得谨慎吧?结果挑出来的,极有可能是些长得好看却没啥本事的。

古代高中举人能不能直接做官-他们和进士的差距哟多大 (古代高中举人是什么意思)(图1)

靠“大挑”当上官的举人,跟自己拼死拼活考到进士的,差距可太大了。不光是因为举人当的官大多是知县、教谕这种小职位,更关键的是阅历和眼界。进士能直接进翰林院,在翰林院不光是领工资,能磨炼本事,还能了解朝廷怎么处理政务,站在更高角度想问题。朝廷是把这些人当中枢大臣、封疆大吏来培养的。

当然举人出身也有被重用的,海瑞就是从南平教谕一路升上去的,去世时还被追赠太子太保。但这种人在明清时期,真没几个。更多人是在原岗位上耗一辈子,最后退休走人。

古代高中举人能不能直接做官-他们和进士的差距哟多大 (古代高中举人是什么意思)(图1)

就算举人和官职级别一样,进士地位也比举人高。官场受科举影响上千年,早就形成规矩了:考中的时间、级别不一样,地位就有高低。状元比探花地位高,举人和进士的道理也一样。


上一篇: 他们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古代举人是什么概念 (他们相当于现在的英文) 下一篇:古代-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揭秘 (古代举人相当于什么学历)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