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揭秘 (古代举人相当于什么学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古代无数寒门士子人心心念念的梦想,科举制自隋朝开创后,无疑是封建王朝最伟大的政治发明,在科举制之前,朝廷需要的人才是怎么来的呢?除了父业子承外,举孝廉也是一种渠道,然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大概是古代寒门子弟最梦寐以求的出路了。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搞起来,绝对是封建王朝最牛的政治发明之一。那在这之前,朝廷哪儿来的人才呢?除了老子传儿子,还有就是举孝廉。
不过“举孝廉,父别居”“举孝廉,浊如泥”这些俗语也说明,靠举孝廉选人,水分太大,真人才未必能到朝廷。隋文帝统一天下后,为了把天下读书人都招揽来给朝廷干活,整了个新招儿——考试就能当官,这就是科举制。到了唐代,科举那套流程越来越完善,“学而优则仕”成了大家默认的道理。后来朝代换了一波又一波,科举制一直撑到清朝末年才被废掉。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古人眼里,读书可是天大的事。稍微过得去的农家,都得给孩子请个私塾先生,就盼着哪天能光宗耀祖。重视到什么程度?老子考不上,儿子接着考;儿子还考不上,孙子再上。明代那个清官海瑞,就是他爹死活要考,直到海瑞自己中了秀才才罢休。
科举制其实分四个等级,一级一级往上筛,在全国范围内挑尖子,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第一级是院试。各省管教育的学政来主持,考场一般设在县里或者府里。参加考试的叫童生(也叫儒生),三年能考两次,考过了就是秀才(生员)。
考个秀才其实已经挺牛了,虽然不能直接当官,但能免税、免劳役,见官不用跪,犯事不打板子。要知道那时候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认字,一听衙门喊“威武”腿都软。秀才在乡镇里,那可是数得上的体面人。
第二级是乡试(也叫秋闱)。皇帝会派专人下来负责,考场设在京城或者各省的省城。参加的都是秀才,考过了就叫“举人”。举人里头第一名叫“解元”。举人是有资格当官的,就像范进中举后,那些报喜的一口一个“举人老爷”,以前看不起他的老丈父,也夸他是文曲星下凡。这说明举人真不容易,对老百姓来说,家里出个举人,那简直是祖坟冒青烟了。
举人一般就在地方上当个小官,运气好点能升到县里,放现在大概相当于县委书记吧。
第三级是会试(也叫春闱)。皇帝派钦差大臣来管,考场在京城。参加的都是举人,考过了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第四级是殿试。主考人是皇帝自己,考场在皇宫。参加的都是贡士。会试完了的四月就开始殿试,这时候全国各省的尖子基本都凑齐了,实力不行的早被刷下去了。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就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些考上的都能直接当官,叫“天子门生”。皇帝还会挑些人进翰林院,以后可能当内阁大臣。
一般来说,进士出去当官,最差也是县里的官,而举人得熬十几年才能爬到这个位置。在地方上当个知府(知州),放现在差不多是市委书记。有本事的人再升,能当布政使或者巡抚,那就是省级官员了。还有些人进六部,甚至进内阁当大学士。不过进士出身只是入场券,想升官,本事还是得跟上。
现在大学生毕业了,工资可能就够糊口,房子更别想了。范进中举都有人送带院子的大房子,又宽敞又有仆人。那研究生呢?毕业了能有“举人”的待遇吗?前几天中传研究生跳楼的事儿还在脑子里转。古代中了举人,不管当官还是接着考,日子总不会差。现在这研究生学历,贬值得也太快了,所以说,现在的研究生,真没法跟古代举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