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古代举人是什么概念 (他们相当于现在的英文)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非常森严的古代社会,寒门学子能,中举,那绝对是鲤鱼跳龙门,无数人的梦想,那么在古代,举人,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和研究生比又如何?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古代,寒门学子能“中举”绝对是鲤鱼跳龙门,无数人的梦。那古代“举人”到底是啥概念?相当于现在啥学历?跟研究生比又咋样?

先说说古代科举考试那点事儿。

隋朝开了科举,寒门总算能靠读书翻身了,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被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但这条道也不好走,古代学子考试得一层层过,成功率低到让人咋舌。现在学生真该知足。

古代生活条件差,不是家家都能读书。差不多一半人可能这辈子都没进过学校门,另一半有幸进私塾的,也就学学三字经、千字文,多数人认几个字就得了。只有极少数特别厉害的少年能过童试,成童生,比例大概50%。

看着100个里能过50个还行,但这才第一步啊!考秀才,也就是乡试,比现在考本科难多了。乡试一般三年一次,偶尔开恩科,差不多五年三次。

乡试在县里考,每县名额不多,大县也就15个,中小县5到10个左右。也就是说,古代要中秀才,差不多得在现在的“高考”里进全县前十五名。

咱们来比比看,这比例现在考研究生都赶不上。哪个县参加乡试的没有几百号人呢?所以乡试考过的秀才,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了。

秀才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但能考上举人的,那真是凤毛麟角。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考了一辈子科举,连秀才都没考上,更别说举人了。我们中学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到50多岁才中举,结果一高兴疯了,可见中举这事儿对人冲击有多大,得多不容易啊。

明朝科举最严格,乡试三年一次,每个省录的举人超不过100人,全国加起来也就1500个左右。这比例现在考研究生都比不上,要是放高考,差不多得进全省前100名才行,差不多够上清华北大的水平了,这么看就知道考上举人有多难。

古代人口没现在多,但科举乡试的录取率,比现在考研究生低多了,甚至比考博士生还低,所以说古代寒门学子想考上举人,是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