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官员捞钱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贪官污吏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主要是由于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如此,尤其明清两代来说,官员的俸禄其实并不高,明代一个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年薪只有...

admin

古代官员捞钱这事,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明清两代,当官的工资真不高。明代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一年才152两纹银;清代一品大员,也就180两。这点钱,养家都费劲,更别说官场应酬了,所以贪污成风,根本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古代官员都是用什么名目捞钱的呢?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耗羡

最常规的操作,就是收“耗羡”。帝国收税,主要靠老百姓交粮交银。从地方运到国库,千里迢迢,粮食会损耗,碎银子铸成元宝也有损耗。但户部要求足额收缴,总不能让官员自己掏钱补窟窿吧?所以收粮收银时,就得多收一点,这叫“米耗”“火耗”,合起来叫“耗羡”。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这玩意儿计算方式特别含糊,地方官肯定不会老实按实际损耗算,得多算点。这样就有笔外快,而且不算贪污受贿,顶多叫“税外收费”,大家都这么干,久而久之就理所当然了。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公事、规礼、罚赎等灰色收入

除了耗羡,还有一堆灰色收入。比如“公事”,就是乡里人来县里办事送的红包;“规礼”,逢年过节地方商贾送的礼金;“罚赎”,就是犯事交的赎罪银。这些钱都进了州官县官的腰包,数目不小。海瑞当淳安县令时,一次就革去了6000多两这种不正当收入。这还算常规的,碰上真正的贪官,手段更多,层层盘剥百姓。

胥吏衙役吃拿卡要

州官县官捞钱,胥吏衙役也不落后。都说“阎王好见小鬼难搪”,他们捞钱的门路一点不比长官少。长官动动嘴,收租催赋、摊派徭役、管市场、设关卡、处理民事、抓人犯,全是胥吏衙役的事,这里面油水可太多了。有时候他们贪起来,比官员还狠。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这还不是最黑的,最黑的是司法腐败。比如民事诉讼,两边都勒索,吃了原告吃被告,直到双方都家财散尽,才“各打五十大板”草草了事;刑事案件里严刑逼供,草菅人命、榨取钱财,甚至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敲诈勒索。花样多得很。

陋规

上面说的耗羡和灰色收入,主要是州县官直接从老百姓身上捞的。那州县的上级怎么办?靠“孝敬”。孝敬上级得有名目、有规矩,不然像行贿;没规矩又不好把握。官员们有的是办法,这就是“官场陋规”,也叫“规礼”,就是按规矩要送的礼金。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常规性的大概冬夏各一次,叫“炭敬”(取暖费)、“冰敬”(降温费),还有“三节”(端午中秋春节)、“两寿”(领导和太太生日),送“节礼”“寿礼”。多少看地方穷富、职位肥缺,但不送不行。

临时性的,上级来视察送“程仪”(路费),下级去上级衙门办事送“使费”“部费”,长官门房送“门敬”,跟班送“跟敬”,进京或离京送“别敬”。道光年间有个叫张集馨的官,调任陕西督粮道时,在北京的“别敬”就花了17000两,上任后送给巡抚林则徐的规礼,一年四季5200两。除海瑞少数人,几乎没人不取“耗羡”,没人收“陋规”,没人拒收“孝敬”。能不加码就算清官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个。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

连康熙皇帝也没办法。皇帝默认,百官奉行,谁都不把这当腐败,算“非典型腐败”。林则徐不是贪官,康熙也不糊涂,他不知道“耗羡”有问题?当然知道,但改不了。“陋规”俩字就说明白了——明知是腐败(陋),又非做不可(规)。天底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吗?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荒唐的根子就在帝国制度本身。官员想升迁,关键在上司赏识,中低级官员基本靠上级。所以下级都懂,必须跟上级搞好关系,至少不能得罪。“官场陋规”就是按权力关系设计的,只要有权力关系,就有陋规,不管对方是官是吏,什么级别。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比如地方到京城办事用印,要送“印规”,钱给办事员,办事员得分给上司同僚;向上级汇报,门房跟班也要送红包。门房跟班不是官,但接近权力,有点小权(通报不通报),所以也有份陋规。就算同是上级,陋规多少只跟权力关系成正比,跟级别无关。

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捞钱的-十万雪花银-三年清知府 (古代官员们是干什么的)(图1)

一种腐败成了规矩,人人都不觉得是腐败,谁反对谁可笑,只能说明腐败成了帝国风气。风气不是一天形成的,罪魁祸首就是帝国制度本身。集权制度规定,资源和财富可以通过权力剥夺占有。权力社会里,必然有人买权力,有人卖权力。从这个说,腐败就是帝国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帝国的胎毒。

参考: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上一篇: 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清代知府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位 (现在换成什么) 下一篇:知府-提督在古代都是干什么的-道台-督抚 (提督 知府)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