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提督在古代都是干什么的-道台-督抚 (提督 知府)
封疆大吏不是具体的官,是指一省及其以上的官吏,本题中的提督、巡抚、总督就是封疆大吏,而知府、道台则是封疆大吏手下的小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知府,全称为知某府事,宋朝始置,清朝...
封疆大吏其实不是某个具体的官职,指的是管着一省甚至更大地方的官员。本题里的提督、巡抚、总督都是封疆大吏,而知府、道台则是他们手下的小官。咱们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些官儿的事儿。
知府,全称“知某府事”,宋朝开始设的。清朝的时候先是正四品,后来改成从四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市委书记兼市长。副职叫同知,差不多就是常务副市长。下面管的是知县,差不多就是县委书记兼县长。从雍正开始,府和县分了“冲”(要道)、“繁”(事多)、“疲”(贫弊)、“难”(案多)这几类。占一个字或者没字的叫“简缺”,两个字是“中缺”,三个字“要缺”,四个字“最要缺”。差别主要在升职和养廉银上,上下能差四倍呢。督抚们肯定高兴啊,因为“最要缺”“要缺”都是他们自己任命的,熟悉情况,“工作需要嘛”——这话听着耳熟吧?
要说级别跟知府差不多的,那就是道台,也叫道员,正四品。一开始是布政使(差不多常务副省长)、按察使(类似监察委、纪委、政法委书记)的副手,管着一省或者好几个府的河道、粮道、海关、屯田、茶马这些事,跟现在的厅长差不多。后来就变成了省和府之间的临时派出机构。布政使手下的副手管几个府的叫“守道”,按察使的副手管几个府的叫“训道”。清朝中后期,道员还有密奏督抚的权力,等于皇帝的眼线——毕竟督抚后来权力太大了。不过这么一来,督抚肯定不乐意啊。

督抚,就是总督和巡抚。总督分两种,一种是专务,一种是地方。专务的比如河道总督(管南河、北河)、漕运总督,差不多像部长,但自己有亲兵,河道的叫河标,漕运的叫漕标。地方总督又分三种:管一省的,像四川总督、直隶总督;管两省的,比如闽浙总督、湖广总督;管三省的,比如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后期是这样)。总督官比巡抚大,但俩人互相制衡,是级别差一点的同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各自有亲兵,总督的叫督标,巡抚的叫抚标,但调兵权在兵部,就算总督加了兵部尚书的衔儿,也不能直接调兵。福垊悄悄说个事儿:他们也不老互相监督,因为直隶总督、四川总督、湖广总督这些,都兼任着巡抚呢,比如湖广总督就兼任湖北巡抚。
提督,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军门”,亲兵叫提标。福垊得强调一下:不管是河道、漕运总督,还是巡抚、提督,他们的亲兵都归绿营(lu营)管。级别是这样的:提督(管一省/标)、总兵(镇)、副将(协)、参将(营)、游击、都司、守备(地方)、千总(驻点)、把总。提督是武官,管兵最多,但得受总督管;总督管兵少,但级别比提督低,提督还是一省绿营的长官——总之就是互相牵制着。提督分水师和陆路两种,像广东、福建、长江那边有水师提督,其他地方多是陆路提督。另外,河南、山东、安徽、山西、江西的巡抚都兼任着提督。广东、福建其实也有陆路提督。不过最厉害的提督,还是咱们常说的九门提督,全称“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就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