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如果穿越回去又会是什么样的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百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582年8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澳门登陆,来到了明朝时期的中国,在往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广泛了解中国的民族与风俗,利玛窦...

admin
1582年8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澳门上岸,一头扎进了明朝的中国。往后的二十多年,他跑遍大江南北,从肇庆到韶州,从南昌到南京,最后到了北京,见过万历皇帝,最后死在那儿。晚年时,利玛窦用意大利语给其他传教士写了好多介绍中国的信,后来金尼阁把这些信汇编成书,叫《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一般人都叫它《中国札记》。 利玛窦是个外国人,倒没藏着掖着,把在明朝的见闻都记了下来。透过这本《札记》,我们能知道明朝人平时咋过。读着读着可能会想:要是能穿越回明朝,你愿意过这种日子吗?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如果穿越回去又会是什么样的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图1) 明朝人特看重繁文缛节,在这上头花的时间多,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反倒挤得没多少。一天到晚忙活着各种社交。 古代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老外来了,肯定被各种礼节晃花眼。对明朝人来说,礼节是生活必需品,甚至多到离谱。连利玛窦这个洋人都直呼:“他们的礼仪太多了,简直浪费了大部分时间。” 明朝人穿的衣服袖子特别大,见面时互相行礼。俩人都把手缩在袖子里,然后弯腰作揖,声音压得低低的,反复说“请”,表示尊敬。要是第一次见或者久别重逢,除了作揖还得磕头,被跪拜的通常是长辈或上级,他们微微躬身或者点头就算回礼了。所以对古人来说,跪拜作揖是每天的必修课,所谓“晨昏定省”,这些礼节占了大把时间。你要是真想体验古代生活,得先练好耐心,应付这些繁文缛节。 古人交往特重礼节,亲戚朋友来家里拜访,走后主人家必须回访,就算没事儿也得抽空去对方家里坐坐,不然就是失礼。拜访前得先派门房送拜帖,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几句问候,让对方好准备接待。对古人来说,天天宅家里基本不可能,每天都有这种回访的义务,要么去朋友家吃饭,要么去上司家喝茶,为的是拉人情关系。你要是连续两天不出门,人家准以为你病了,登门来看你。当然了,每次拜访都不能空手,得带点礼物,表示敬意。 古人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穷百姓没经济实力搞这些繁文缛节,也就进不了上流社交圈,一辈子只能像牲口一样耕田种地——古人的生活哪有那么美好。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如果穿越回去又会是什么样的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图1) 社交礼节占了大半生活 明朝人饭桌上的饮食文化,尊卑等级无处不在,说是吃饭,其实喝酒为主,吃菜为辅,一天搞七八顿饭局都有可能。 读《水浒传》时总觉得古人饭局多,宋江一天起码吃了五顿!抄事房喝一盅,江州酒肆吃一顿,琵琶亭再续摊,送鱼回牢城又吃,半夜还偷摸煮鱼……这哪是吃饭,简直是饭局接力赛。那古人真有这么大食量?利玛窦在《中国札记》里解释了,原来古人吃饭以喝酒为主,吃菜反而是次要的。 明朝人的宴会更像酒会,富贵人家几乎天天办,因为他们觉得宴会是表达友谊的最高形式。客人来了,主人先引到前厅拜茶,寒暄几句,再进餐厅就座。全体用餐前,主人拿起碗满上酒,走到院子里朝南洒地上,敬天。回来后给每个客人鞠躬,请入座,让仆人斟酒。主人双手举杯慢慢放下,请大家共饮。古人用的杯子小,但不是一口干,是啜饮,一口一口喝,重复四五次才喝完一小杯。这样之后仆人才端菜上来,大家都举筷夹一口,放下,示意仆人继续斟酒。利玛窦说:“吃喝仪式这么来回重复,但喝酒比吃花的时间多多了。” 弄明白古人吃饭的过程,也就知道他们为啥用餐时间长、次数频繁了。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如果穿越回去又会是什么样的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图1) 明朝人宗法观念重,特讲究孝道,还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就算没血缘关系也不行。 从西周开始中国就是宗法社会,“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明朝的道德书全以孝道为核心,要求孩子必须听父母长辈的话。每个家都有规矩:孩子在长辈面前得侧着坐,学生对老师也一样。 明朝人结婚早,但婚姻是父母包办,当事人顶多问问意见。讲究门当户对,男方的家境得和女方差不多,要考虑门第财产。富贵人家男人只能娶一个父母指定的妻子,但能自由纳妾。只要有钱,随时花一百锭金子从穷人家里买小妾。因为纳妾是男人的自由,挑姿色,所以明朝很多人不爱正妻,更喜欢小妾。但长辈和礼法管着,不能随便改正妻和小妾的地位,连万历皇帝也没辙。 古代中国人还有个重要婚姻原则:同姓不通婚,就算没血缘关系也不行。因为古人信“同姓通婚,其生不藩”。有意思的是,这真不是怕近亲结婚,因为很多人还是给孩子找母系亲属当配偶,这在明朝见怪不怪。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如果穿越回去又会是什么样的 (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图1) 古人生活以礼法为中心,没想象中那么美好 咱们现在对古代了解不多,总爱美化它。很多人喜欢汉服之美,向往那个“文明礼仪”的大明,偏爱古典审美当然没错,但历史真相得说清楚。 鲁迅在《老调子已经唱完》里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这话听着刺耳,但细想确实有道理。熟悉中国历史都知道,古代号称礼仪之邦,却又讲“礼不下庶人”;羡慕汉服华美,但百姓穿的只是粗布衫;上层士大夫对洋人显摆琴棋书画,却掩盖不了全国大半人都是文盲的事实。 从跪拜作揖到等级森严的餐桌酒文化,都显示着中国文化里的糟粕——那就是要让人卑下,让人挺不起腰杆。 古代社会没想象中那么美好,人们被祖传的礼节搞得头昏脑涨,忙应酬无聊的社交,被宗法社会压得没个人空间。让你回到明朝,不仅玩不了手机、打不了游戏,连睡个懒觉都有怠慢礼法、忤逆长辈的嫌疑。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的日子才最要紧。


上一篇: 孙之獬最后什么下场-明朝官员提议汉人留辫子 (孙之獬 留辫子) 下一篇:明朝灭亡和他的关系有多大-历史上的朱由检到底是什么样的 (明朝灭亡和他国的关系)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