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多养马呢-宋朝军队为什么会缺战马 (为什么不多养猪让猪肉价格降下来)
说到宋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在冷兵器时的古代,骑兵不论是机动性还是冲击力都远远胜过步兵,所以马匹也是历朝历代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战马,这都是作为战略资源储备...
宋朝给人的印象,好像总缺战马?毕竟宋军大多靠步兵打仗,跟辽、金打起来,多半只能守城。可宋朝刚建国那会儿,战马其实挺多的,还专门设了个部门管马,叫群牧司,对军马这事上心得很。
《宋史》里记着数字,宋太祖的时候,禁军里骑兵大概有五万;到了宋太宗、宋真宗那阵子,马匹更多。可到了北宋末年,情况急转直下,史书说“尽括内外马”,结果禁军骑兵凑不够两万,守黄河的军队一触即溃,马匹几乎快没了。那好好的马,怎么越养越少,最后还养出“壮不如驴”的玩意儿呢?

宋朝养马的成本高得吓人。一匹好马,得吃多少草料?得占多大草场?宋朝地少,哪来那么多牧场放马?大多是圈养,马整天关着,活动不开,一代代下来,体质越来越差,自然就“壮不如驴”了。草原上养马就不一样,几匹里挑一匹好的,剩下的还能杀了吃肉,宋朝可没这条件,每匹马都得当宝贝养,成本自然下不来。
后来有大臣算了笔账,说与其自己养,不如直接买,省钱省时间。可问题是,产马的好地方——辽、西夏,跟宋朝是死对头,严禁卖马给他们。宋朝只能去找吐蕃买,可吐蕃的马,质量比不上北方的良马,数量也远远不够,杯水车薪。

那自己养的,为啥也不行?除了牧场少,圈养伤马,马匹血统也是个问题。真正会养马的民族,都讲究血统纯正,不让不同种类的马杂交,怕后代退化。宋朝倒好,马大多是从北方、西方买来的,血统本来就杂,还有人热衷杂交,想培育更强壮的马。结果呢?第一代杂交马可能确实不错,可往后一代不如一代,最后还是落得个“马壮不如驴”。
宋朝自己养马,就这么卡在了牧场、成本、血统几道坎上。战马又少又弱,打起仗来自然吃亏,面对辽、金只能步步后退,最后连政治上都显得软弱了。

马匹的退化,其实跟宋朝的“马政”也脱不了干系。群牧司虽然管着马,可下面的人未必真懂养马。有时候为了凑数量,不管什么马都往里配,结果越配越差。加上宋朝重文轻武,养马这事在朝廷里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资源、精力都不到位,马能养好才怪。
再说,宋朝的地理环境也不利于养马。北边是平原,可辽、金把着产马区;南边多是水田和丘陵,根本放不了多少马。想养马,要么花钱买(还买不到好的),要么自己慢慢养(又慢又差),这俩选项都不太行,宋朝的战马问题,就这么一直拖着,成了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