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原因是什么-清朝咸丰帝为什么会害怕见到洋人 (原因是什么英语)

很多人都不了解咸丰皇帝不怕赔款不怕割地为什么唯独怕见洋人?,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1861年8月22日,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死,咸丰皇帝名为避暑,实为避祸,因为在上一年英法联军...

admin

很多人好奇,咸丰皇帝当年不怕赔款、不怕割地,怎么就偏偏怕见洋人?这事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死了,才31岁。说是避暑,其实哪是避暑,明明是避祸——前一年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他带着人就跑到了热河行宫。后来虽然跟英法签了《北京条约》,可咸丰帝打死都不愿回北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连见洋人都怕!

1856年,英国、法国凑一块儿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57年6月,清政府被逼着跟英法签了《天津条约》。可咸丰帝对这条约憋了一肚子火,尤其是外国公使能驻北京、长江能通商、赔完军费英法才退出广州这几条,其中“外国公使驻京”最让他膈应,简直成了“第一要事”。

不光咸丰帝不乐意,满朝文武也都炸了锅,纷纷上书说不行,甚至有人想把议和大臣桂良以“不能力持大局”的罪名给办了。搁现在看,两国建交互派公使再正常不过,可清朝为啥死活反对?除了实在的顾虑,皇帝和官员们还死抱着那套“夷夏之辨”“宗藩观念”的老黄历。

按《天津条约》的规矩,第二年双方得在北京换约,到时候外国公使得当面把国书递给咸丰皇帝,以后还得常常见面。可偏偏就是“见面”这事儿,把咸丰皇帝愁坏了。倒不是他害羞,是洋人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哪行?天朝上国的脸面往哪搁?

明清那会儿哪有“外交”这说法?周边国家都是藩属国,来中国的任务就一个:朝贡。面见皇帝时,这些使者必须按中国礼节,三跪九叩。但凡不愿意下跪的,直接打发走,比如俄国的尼果赖使团、英国的阿美士德使团,不都这么被撵走的?

现在倒好,洋人不仅站着“朝见”,还得亲手递国书,接受传统教育的咸丰皇帝哪受得了?尤其大清的规矩坏在自己手里,“礼崩乐坏”可是王朝衰落的征兆啊!所以那段时间,咸丰帝一门心思想毁约,尤其想把“外国公使驻京”这一条给抹了,驻京也行,必须先跪下!

后来英法联军打到了北京通州附近,谈判桌上,清朝在割地、赔款、通商上全让步了,连公使驻京也认了。可英法提了个条件:国书必须皇帝亲自看。双方当场崩了,咸丰帝立马下旨:

原因是什么-清朝咸丰帝为什么会害怕见到洋人 (原因是什么英语)(图1)

“国体所存,万难允许。该王大臣可与约定,如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行”,“现在抚局将有成说,不值因礼节而决裂,设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唯有与之决战。”

翻译成人话就是:宁可割地赔款,也别让我见洋人,更别说让他们不跪着递国书。谈不拢就打呗?结果呢?谈判破裂,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灰溜溜逃到热河,最后死在了那儿。


上一篇: 清朝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如何-和英国相比差距有多大 (清朝时期的人物画) 下一篇:清朝考个科举很难吗-看完你就知道到底难再什么地方了 (清朝考科举有多少人考)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