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何北宋会重文轻武呢 (赵匡胤是武将还是文将)
960年,赵匡胤个利用自己掌握兵权,使用伎俩,最终黄袍加身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北宋政权,赵匡胤出生在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从唐朝后期开始各个藩镇就开始了拥兵自重,在那个时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而在混乱时期讲...
960年,赵匡胤利用自己手里的兵权,使了点手段,最后黄袍加身,把政权夺了,北宋就这么建起来了。
赵匡胤出生那会儿,天下乱得跟一锅粥似的,五代十国嘛,大家都懂。唐朝后期藩镇就各自为政,到了五代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那时候啥都不好使,有兵才是硬道理,赵匡胤心里门儿清。

赵匡胤跟着郭威、柴荣南征北战,打了好些年仗,不仅攒下了威望,还悄悄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到了959年,柴荣突然没了,留下个才7岁的小皇帝,这下可就给赵匡胤开了天窗。第二年,契丹和北汉说南下打后周,赵匡胤就被派出去迎敌,结果刚到陈桥驿,手下将士就把黄袍往他身上一披,嚷嚷着要当皇帝。
说白了,他当时就是后周的节度使,手里攥着后周的大军,所以发动兵变的时候,谁敢吭声?都怕他那几十万兵啊。
所以等北宋建起来,天下平定了,赵匡胤自己心里也发虚——万一手下哪个大将也学他“黄袍加身”怎么办?这才有了后来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接着他就开始折腾军队,先把禁军大将的兵权给收了,节度使的实权也慢慢架空,成了摆设。又把禁军的统领权拆成三份,仨人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还弄了个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能直接管军队;带兵的将军呢,又没调兵权,互相盯着。又搞了更戍法,士兵经常换地方驻防,美其名曰“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结果呢?这就给北宋埋了雷,搞得军队里“将不知兵,兵不识将”,战斗力嗖嗖往下掉。
不光军队,科举制他也改了,把隋唐科举的坑都填了,吸取教训,特别看重读书人。文人的地位一下子就上来了,这也是为啥北宋后来那么“重文轻武”——说白了,就是怕武将太厉害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