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将为何不能掌握大权 (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和结果)
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因为赵匡胤在建立大宋之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为了避免重现乱世,稳固政权给老百姓一个太平的社会,赵匡胤因此采用了许多政策...
宋朝重文轻武这事儿,大家肯定都听过吧?但为啥会这样呢?得从赵匡胤那时候说起。他建了大宋后,看着当时的社会,怕再出乱世,想让老百姓过太平日子,就搞了不少政策制衡武将,最早“重文轻武”的思想就是这么来的。后来的皇帝都照着做,不懂变通,结果宋朝武功越来越不行。
先说说前朝的教训。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坏了,各地节度使手下的都是职业兵,将领能长期握着军队,还不断扩编。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这么起来的,搞出了“安史之乱”。乱之后,节度使们各自为政,中央反倒没兵了,管不住他们,藩镇割据,打了好几十年仗。节度使需要军队,就拼命招兵,将士们越来越横,最后朱全忠直接把唐朝给取代了。有句话叫“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情况在五代那会儿太常见了。
所以赵匡胤特别重视控制军队,得加强中央的力量。他把五代时的治兵措施改了改,定了新的兵制。“开宝二年,遣使分往京西诸州赐太原所徙民帛,人一匹,又命控鹤都虞候京兆崔翰差择其勇悍习武艺者籍为禁兵”,这就是为了增强禁军。建隆二年甲戊,他还下令让殿前、侍卫司和各州长官检查手下士兵,勇猛的留下,老弱胆小的走人。兵力配置上,搞了“强干弱枝”“内外相维”那一套。
赵匡胤那时候禁军大概二十万,十万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太祖盛时,皇城之内,有诸班之兵;京城之内,有禁卫之兵;京城之外,列营犹数十里”。就像北宋名臣包拯说的,“京师者,天下之本也。强本者,唯兵耳。本固且强,则中制外,则天下何患焉”。京城兵强马壮,地方知道自己打不过,一般不敢有二心。驻各地的禁军主要是侍卫马军和步军,精锐虽然不如京城的殿前军,但也差不了多少,加上各地的厢兵、蕃兵、乡兵,数量比京城至少多一倍。万一京城出事,各地军马还能联合起来压着,这样“内外相维,无轻重之患”,既不会像唐朝那样藩镇叛乱,也不会发生京城兵变。
从北朝末年到五代那四百年,社会各层都爱结义兄弟,后周太祖郭威有十兄弟,赵匡胤也有义社十兄弟。这种抱团结义对皇权威胁太大,赵匡胤不想重蹈覆辙,让政权毁在将领拉帮结派手里。“开宝四年十一月,太祖下令,禁止军民男女结义社”,就这么断了延续了四百年的老习惯。这种集中军权的想法,都是赵匡胤从前面朝代灭亡的教训里总结出来的。
五代那会儿,武人说了算。赵匡胤自己也是武将出身,跟其他武将一样,有时候也看不上文人。听说有一次,赵匡胤到朱雀门,赵普陪着,他指着牌匾问赵普:“为什么不直接写‘朱雀门’,中间加个‘之’字有啥用?”赵普说“‘之’是语助词”。赵匡胤听了,轻蔑地瞥一眼,大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那不屑劲儿,明摆着。但他对前朝骄兵悍将祸国殃民的事也有切身体会,所以在统一战争时,老强调要保护老百姓的性命财产。这点上,他比五代那些皇帝强多了,所以能拿“防弊之政”当立国之法,其中一条就是改掉前代重武轻文的老传统。
唐末五代打来打去,礼乐仪制都废了,官籍散落,剩下的礼书也乱七八糟,矛盾不少。赵匡胤想恢复这些被破坏的礼乐,多次让大臣考究旧制,重新编礼仪书,把礼乐制度弄健全。用于礼乐的乐器在战乱里也丢了,他让有关部门研究修复,比如挂钟磬的木柱、奏歌的木架、鼓箫这些乐器、武人拿的大旗、武舞用的兵器,都按老样子弄回来了。没多长时间,五代被破坏的礼乐就恢复了,这跟赵匡胤改武人专政、搞文治分不开。他年轻时可能悟了:能“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得文武并用,多用文人,才能慢慢消除唐末五代以来武人专政的毛病。
大臣的建议也挺重要。《宋史》里说:“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这话说明赵匡胤和赵普关系铁得很。后周时赵普就是他的心腹幕僚,大宋开国后,赵先进枢密院,又当宰相,一直掌大权,赵匡胤对他特别信任,待遇好得不得了。
《长编》卷九记载,开宝元年十月,雷德骧判大理寺,他手下的人跟宰相赵普勾结,擅自增减刑名,雷德骧又气又委屈,想见皇帝亲自说。还没等引见,他就直接跑到讲武殿奏报,话说得很冲,还告赵普买民宅、贪财。赵匡胤火了,骂他“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拿起柱子上的斧子砸掉了自己两颗门牙,让人把雷德骧拖出去,让宰相判他死刑。后来气消了,就按“闯入宫禁”的罪处理了。赵匡胤压下对赵普的告状,说明他多信任赵普。
所以赵匡胤治国定法时,赵普的作用很大。赵匡胤想集权、控兵权,也听赵普的。赵普好几次劝他解除石守信这些开国功臣的兵权,赵匡胤一开始没听。赵匡胤说“他们不会背叛我,你担心啥?”赵普说“我不是怕他们叛,是怕他们没本事管住手下。要是管不住手下,万一军里有人闹事,他们自己都做不了主。”这“不得自由耳”话说得挺刺耳,赵匡胤一下子想起自己陈桥兵变时“不自由”的情况,醒悟过来,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后来搞了“杯酒释兵权”。
乾德元年二月,赵匡胤想用符彦卿掌禁军,赵普反对,说符彦卿地位已经够高了,不能再给兵权。赵匡胤说“你老怀疑符彦卿干啥?我对他那么好,他能负我吗?”赵普说“陛下您怎么对周世宗的?”这话让赵匡胤收回了命令。符彦卿“武勇有谋,善用兵”,还是周世宗柴荣和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岳父,地位名望都高,让他掌禁军太危险了,位高权重,加上名声大,容易被人煽动兵变,所以赵普必须反对。赵普的建议是当时形势需要的,让赵匡胤掌握兵权,有效防止了禁军将领叛变,对维护赵宋政权稳定太重要了。
赵匡胤定的“祖宗家法”,影响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北宋政府很快铲除了士族门阀和军阀割据,消除了分裂,维护了封建统治,基本保持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了,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持续发展。
坏的方面:禁军、厢军数量激增。赵匡胤时禁军19万,太宗时35万,真宗43万,仁宗时飙到82万,厢军也从18万增到43万,合计125万,老百姓负担太重了。军队里将帅只有统兵权,没发兵权,兵权在皇帝手里。虽然防止了将领兵变,将领还经常调动,很难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但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