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根据明朝政府的需要-开中法这个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明朝政府多少年)

1370年夏,旨在恢复受严重战祸之害的地区的经济政策正在贯彻之中,这时推行了开中法,把粮食分配到山西这个萧条和贫困的地区,这是一种颁发凭证的制度,给商人提供了利润的刺激,它诱使商人用自己的资财运粮食到...

admin

1370年夏天,明朝正忙着推政策,想让那些被战争祸害得够呛的地区缓口气,经济慢慢活过来。这时候就搞了个“开中法”,把粮食往山西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运。这法子说白了就是发凭证,给商人甜头,让他们自己掏钱雇人运粮食去西北。

商人把粮食运到指定地方,政府就给他们“盐引”——这玩意儿能让他们从政府那儿买盐,再拿到市面上卖赚钱。那些脑子活、干劲大的商人很快琢磨出新门路:干脆雇农民在边境种粮食,直接就地交粮换盐引,省了从内地长途运粮的麻烦和钱。

根据明朝政府的需要-开中法这个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明朝政府多少年)(图1)

盐引不是白拿的,得看运粮的地点离边境多远,粮食质量好不好,来算给多少。这么一来,边境种地的农民积极性高了,洪武年间的粮价也稳稳当当的。

开中法其实就是明清政府搞的一套“以盐换粮”的招数,用盐、茶当中间媒介,让商人送军粮、马匹这些物资上来。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这些边防线上急缺军粮,政府就贴出告示,招商人运粮来换盐引,拿着盐引就能去指定地方卖盐,这就是“开中”的由来。

第二年,政府定了具体规矩:运粮的路程远不远、运了多少粮,还有商人能不能赚到钱,这些都得考虑,最后定下来换多少盐引。后来政府缺啥就让大家换啥,比如用铜钱换盐引、用马匹换盐引、用铁换盐引,甚至还有用粮食换茶引、用茶换马的,花样挺多。

其实“中盐”这招不是明朝发明的,宋朝就有了。不过宋朝没太当回事,觉得这法子有利有弊,时灵时不灵的。

说白了,“中盐”就是军队守边疆,老百姓供粮食,盐在中间当个“二传手”,把两边连起来,所以叫“开中”。

开中法的操作分三步走。第一步叫“报中”,就是盐商按政府告示的要求,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粮仓,换盐引;第二步“守支”,拿到盐引后,去指定的盐场等着领盐;第三步“市易”,把盐运到规定的地方卖掉赚钱。

根据明朝政府的需要-开中法这个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明朝政府多少年)(图1)

商屯:商人运粮太费钱了,他们就在边境雇人开荒种地,产出的粮食直接就地交粮换盐引,这样赚得更多。这种由商人经营的屯田,就叫“商屯”。明朝初年,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宣府、大同),西到甘肃,南到交址(现在的越南),到处都有。商屯搞起来,边防的军粮储备足了,边疆地区也慢慢开发起来了。

后来政府缺啥就让大家换啥,布、绢、银钱、马匹都行,但主要还是用粮食换。到了宪宗成化年间,边地的开中法停了,改让盐商直接去户部、运司交粮换盐。

可到了后来,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发现拿着盐引能赚钱,就都跑去跟皇帝要盐引,再转手卖给盐商,自己赚差价。这事儿叫“占窝”,越搞越离谱,把开中法搞得乱七八糟,政府的收入也跟着少了,不改革盐法不行了。

孝宗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把老规矩改了,让商人不用交粮,直接交银子给运司,银子再运到太仓,分给各边防。每引盐交三四钱银子,这一下太仓的银子多到上百万,政府收入倒是突然多了不少。这下边地的盐商们坐不住了,纷纷举家往内地搬,商屯一下子就垮了,边军的粮食储备也跟着少了大半。

明世宗的时候,杨一清又上书,想让商人回来搞开中、商屯。后来好多人提建议,穆宗在隆庆二年(1568年)派庞尚鹏去管盐政和屯田,督办九边的屯务,他和陕西三边的总督王崇古一起规划在边地推行屯田开中。可这制度被破坏太久了,早就积重难返,想恢复也难有效果了。


上一篇: 明朝什么时候实行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明朝什么时候迁都北京城的) 下一篇:手工业经济以哪些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明朝初年 (手工业经济以什么为主)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