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什么时候实行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明朝什么时候迁都北京城的)
面对倭寇的骚扰,明朝的海防政策的基础是1372年发布的禁止海上贸易的命令,皇帝之所以实行这种种政策,是因为他害怕他的臣民会勾结中国以外的人民来向他的统治挑战,他相信,室利佛逝国曾派遣间谍来到中国,所以...
明朝的海禁,说白了,就是十四世纪那会儿明朝政府搞的一堆限制海上活动的政策。元末明初的时候,日本那边乱套了,封建诸侯们天天打架,打输了的主儿就纠集武士、商人和浪人(也就是倭寇)跑到中国沿海来走私、抢东西。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担心沿海的军阀余党跟外面的人勾结起来造反,再加上他听说室利佛逝国派过间谍来中国,干脆就把人家从朝贡名单上划掉了。为了落实这禁令,靠市舶司来盯着管着。
一开始海禁主要卡的是商业,说白了就是不让咱中国人出海做生意,外国商人想来中国卖货也不行,除了朝贡的例外。

到了永乐年间,郑和倒是七下西洋,浩浩荡荡挺威风,但那都是朝贡贸易,老百姓还是不能随便出海。后来倭寇闹得越来越凶,海禁就越来越严,虽说算是自我保护了,可把中外交流的路也给堵死了不少。
直到隆庆年间,政府总算松了口,允许老百姓出海做生意,这事儿叫“隆庆开关”。海禁一开,中外贸易一下子活泛了不少。
明朝的海禁政策啊,从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差不多废了,中间变来变去的:一开始管得特别严,永乐年间稍微松了点,永乐后又收紧,嘉靖年间管得最死,后来隆庆开放了,海外贸易一下子火起来,到了明末,海禁基本就没人管了。这些政策对明朝后来的发展,影响老大了。
明太祖朱元璋一上来就定了规矩:“寸板不许下海”,意思就是,连块木板都不准下海,把中国人对外的路给堵死了。
洪武三年(1370),政府把太仓黄渡的市舶司给撤了;洪武七年(1374),干脆连唐朝就有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全砍了,这下中国和外面的贸易直接断了。
洪武十四年(1381),倭寇还是闹腾,朱元璋又下令,沿海老百姓不许偷偷跟外国人联系;洪武二十三年(1390),再发个“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了彻底断绝海外贸易,连外来的香、货都不让买卖用了;洪武三十年(1397),又强调一遍:谁也不许下海通番!
永乐皇帝呢,是靠武力抢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建文帝又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他就想,万一建文帝跑到国外找人帮忙咋办?于是派了郑和带着大船队七下西洋,一方面是显摆大明的厉害,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建文帝是不是藏在那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一直被吹成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件,但其实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没赚多少钱,反而那种“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花钱花得厉害,成了个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