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经济以哪些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明朝初年 (手工业经济以什么为主)
明初,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最为迅速,纺纱织布是明初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洪武年间景德镇有官窑20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矿冶业...
明初那会儿,手工业里头棉纺织、制瓷、矿冶和造船这几个行当发展得最快。纺纱织布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搞的副业。洪武年间景德镇有20座官窑,不光产量高,质量也顶呱呱,制瓷工艺上搞出了不少新名堂。矿冶业上,全国官营铁矿有13所,这些铁冶不光炼生铁,还能炼熟铁和钢。那时候的造船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排得上号。
明代手工业嘛,大体上就是官营和民间两块,但后来商品经济一发展,情况慢慢变了。官手工业这边,工匠制度慢慢不行了,从轮着干活的“轮作工匠”,到后来交银子就能免役,这意思就是工匠不用再被劳役死死捆着了,自由多了,能自己琢磨着干活了。

手工业的组织形式看情况来定,挺灵活的。要是经常要生产的,就设固定机构;要是临时活儿,就弄个临时班子,活儿干完就散了。
官府收物料以前都是要实物的,后来商品经济起来了,改成“折色”——就是农民不用交东西了,直接交钱,官府拿钱去市场上买。这样一来,大部分物料和工匠劳役都改成交钱了,加上商品生产发展得快。
官府需要的东西,一部分就能拿钱从市场上买到,所以官手工业就没以前那么重要了,规模慢慢缩小。搞了两千多年的官方手工业,这时候开始明显衰退,反倒是民间手工业靠着市场,越来越壮大。
手工业发展到明中叶,商品经济搞得火热,有些部门就出现了雇人的现象,江南的丝织、棉织最明显。江南各地有好多干丝织的民间机户,往市场里一冲,机户就慢慢分成了两拨。
有人从一台织机干到了二十多台,这叫“大户”;没织机的就是“小户”。大户和小户的关系,当时就是固定雇和临时雇,说白了就是“机户出钱,机工出力”,这买卖劳动力的关系,算生产里头的新花样了。不光丝织,榨油、造纸、印刷这些行当也有这情况。
明代的冶炼技术,设备越做越大,还把炼铁炉和炒钢炉串起来用,从生铁到熟铁这么一气儿干下来,省了再熔化的功夫,时间短了,成本也低了。灌钢技术和宋朝不太一样:不用泥封,改用涂了泥的草鞋盖着,让炼钢炉能从空气里吸足氧气;生铁块也不嵌在熟铁条里,直接盖在捆好的熟铁片上,这样生铁的铁液就能灌到熟铁片的缝里,熟铁好吸收,碳能均匀渗进去,杂质也能氧化掉,这冶炼法又进了一步。
铁器制造当时陕南和广东佛山最出名,广东各地的生铁都拉到佛山加工,佛山干铁器制造的上万家,主要产铁锅、铁钉、铁线和针。
陶瓷业继承了宋朝的老底子,还更进了一步,景德镇成了全国制瓷中心,一年烧几十万件。景德镇有官窑和民窑,官窑小,一般烧三百多件;民窑大,能烧一千多件。各朝官府用瓷还不一样,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这些朝,主要是官窑烧;嘉靖、隆庆是官窑烧一部分,剩下的民窑搭烧;到了万历,官窑烧得很少,大部分是民窑烧的。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比以前强,釉色有青、红、白、黄、黑,还有杂色的“窑变”。最有名的是青花和五彩。做瓷器的技术可细了,从采石制泥到成坯入窑,再到烧坯开窑、洋彩,据说有几十道工序呢。
丝织业有名的城市是苏州和杭州,市镇里江苏吴江的震泽镇、盛泽镇最出名。丝织业一发展,盛泽镇明初才五六十户的小村子,明中叶就变成了上千人的大市镇,商贩云集,成了丝绸集散地。棉纺织中心是松江,松江出的布种类可多了,有大棉布、云布、丁娘子布、兼丝布、药斑布、三棱布、衲布等等。市场一扩大,还分出了轧花匠、弹花匠、机匠这些工种。
漆器业比以前更火,北京、广州、苏州、扬州、宁波、福州都有特色,福州最盛。
造纸主要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竹纸和宣纸最出名。竹纸产在福建、浙江、江西交界山里,宣纸产在安徽的宣城、泾县和宁国。印刷业也有新花样。
制茶技术在宋元基础上有点进步,方法分炒法和蒸法两种。炒法是用铛炒,先小火后大火;蒸法是用甑蒸,蒸了再烘。

明代的造纸业、印刷业都有不少新玩意儿,造纸地方多,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都干,竹纸和宣纸最有名,竹纸产在福建、浙江、江西那边的山里,宣纸主要产在安徽的宣城、泾县这些地方。印刷业也跟着沾光,越搞越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