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将为何不能掌握大权 (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和结果)
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因为赵匡胤在建立大宋之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为了避免重现乱世,稳固政权给老百姓一个太平的社会,赵匡胤因此采用了许多政策...
宋朝为啥重文轻武?这事儿得从赵匡胤说起。他建立大宋后,看着当时的社会状况,生怕再出乱世,得让老百姓过太平日子,于是想了一堆政策来制衡武将,这就有了最早的“重文轻武”思想。后来的皇帝们死守着这些规矩不变,最后搞得宋朝武功不行,老是挨打。
先说说前朝的教训,赵匡胤可记着呢。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坏了,各地节度使手下的兵都是自己招的职业兵,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这么起兵的,搞出“安史之乱”。后来节度使们各自为政,唐朝中央管不了,成了藩镇割据。连年打仗,军队越来越多,将兵也越来越横,最后朱全忠干脆把唐朝给换了。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赵匡胤看得心惊,特别怕军队失控。
赵匡胤对五代以来的治兵措施改了一通,定了新兵制。比如“开宝二年,他派人给太原迁来的老百姓发布,每人一匹,还让崔翰挑些勇猛会武艺的编入禁军,加强禁军力量。建隆二年,他下令让殿前、侍卫司和各州长官检查部队,勇猛的升上去,老弱胆小的赶走。兵力配置上,他搞了个“强干弱枝”的政策——京城放精兵,地方放次一点的。他那时候禁军约20万,10万守京城,10万分各地。就像北宋名臣包拯说的,“京师者,天下之本也。本固且强,则睬中制外,则天下何患焉”。京城兵强马壮,地方不敢乱;万一京城出事,各地军队能反过来压制,这就是“内外相维”,不让唐朝那种安史之乱重演,也不让京城兵变。
还有,当时流行结义兄弟,像郭威有十兄弟,赵匡胤自己也有“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怕将领们拉帮结派威胁皇权,干脆下令禁止军民结义社,断了这条几百年的老路。这些集中军权的想法,都是他从前朝灭亡的教训里总结出来的。
不过赵匡胤自己也是武将出身,一开始也轻视文人。有次他指着朱雀门的牌匾问赵普:“为啥不直接写‘朱雀门’,中间加个‘之’字有啥用?”赵普说“‘之’是语助词”,赵匡胤听了还嘲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一脸不屑。但他自己经历过武人专政的乱象,知道光靠武力不行。统一战争时,他老强调要保护百姓,这点比五代那些帝王强多了。后来他想通:能“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文武都得用,尤其得多用文人,才能把五代武人专政的毛病改过来。于是他下令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礼乐,修礼书、修乐器,想让朝廷有规矩。
赵匡胤身边有个得力助手叫赵普,俩人关系铁得很。《宋史》说他们“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赵普后来当了宰相,一直掌大权,赵匡胤对他信任得很。有次雷德骥告赵普“市人第宅,聚敛财贿”,赵匡胤当场发怒,说“鼎挡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还用柱斧敲掉了雷德骥两颗牙,差点把他弄死。赵普多次劝赵匡胤把石守信这些大将的兵权收了,赵匡胤一开始还不乐意,说“他们不会背叛我”。赵普说“我不是怕他们背叛,是怕他们管不住手下,万一手下闹事,他们自己都做不了主”。这话戳中赵匡胤了,他想起自己陈桥兵变时“不自由”的样子,后来就搞了“杯酒释兵权”,把兵权收了。还有一次,赵匡胤想用符彦卿管禁军,赵普反对,说“陛下您待他那么好,他会不会辜负您?”赵普反问“那您当年怎么辜负周世宗的?”赵匡胤一听,立马收回成命。赵普这些建议,确实帮赵匡胤稳住了政权。
赵匡胤定的这些“祖宗家法”,好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没再出现像唐朝那样的大割据,社会还算稳定,经济文化也发展得不错。坏处也明显:军队数量越招越多,禁军从赵匡胤时的19万,到仁宗时82万,厢军也43万,加起来125万,老百姓养不起啊。而且将帅没发兵权,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宋朝后来总挨打,这跟这政策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