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会重文轻武-为了防止唐朝的悲剧重演 (宋朝为什么会分成南宋和北宋)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后人看前朝历史,正如事后诸葛亮...
说起宋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文化繁荣”,但要是聊到军事,又觉得“咋这么菜”?其实啊,这“重文轻武”背后,藏着宋王朝统治者一堆小算盘呢。
为啥这么说呢?你看宋朝那会儿,诗词书画样样行,经济也搞得风生起,可军事上吧,总感觉差点意思,打不过辽、金这些邻居,老是被揍。
咱们现在看历史,跟事后诸葛亮似的,总觉得宋朝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你猜怎么着?他们这“积贫积弱”,其实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教训,费老大劲才整出来的“长治久安”——说白了,就是怕自己坐不稳龙椅啊。

封建皇帝哪愁军队不够强啊,他们愁的是军队太强,自己控制不住,到时候黄袍加身,自己就成了下一个“前朝教训”。所以啊,只要能镇压地方小叛乱,皇帝就睡得着觉了。
正是这种思想,搞出了宋朝“强干弱枝”的禁军、厢军制度。
唐朝那会儿,中央军队叫南北衙军,归宦官管。毕竟枪杆子捏在手里,到了唐朝后期,皇帝废立全凭宦官一句话,这谁顶得住啊?

到了唐末五代,皇室更惨,禁军基本被藩镇掌控,所以大将篡位的事儿一桩接一桩,赵匡胤不就是黄袍加身上位的嘛,他能不怕?
所以北宋刚立国,宋太祖就琢磨上了。他听了宰相赵普的招,把节度使的兵权全收了,各地精兵都调到京城,归中央管,这就是后来的禁军。
禁军都是从地方挑的精锐,人少但能打,地方部队根本不是对手,这就叫“强干弱枝”——树干粗,树枝细。
禁军太强也不行啊,皇帝怕反噬。于是就把禁军分成三块,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各管各的,叫“三衙”。但三衙只能带兵,不能调兵,调兵权归文官管的枢密院。文官管武将,这不就是“以文制武”嘛。

北宋统治者还搞了个“内外相制”,禁军平时守京城,有事就拉出去,京里城外兵力得平衡,所以禁军基本都在开封府界内晃悠。
宋太祖还搞了个“兵将分离”,禁军到处轮换着驻防,今天去边关,明天去内郡。将领手底下一没固定兵,二没长期驻扎,想造反?门儿都没有!
除了禁军,还有厢军和乡兵,相当于地方保安队,平时修城墙、造武器,干点杂活。厢军里的精锐早被抽调到禁军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平时也不训练,战斗力基本为零,纯属“凑数”。
这么一来,宋朝“重文轻武”的路子就越走越远,禁军后来也慢慢腐朽了,打不过西北的游牧民族,最后嘛,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