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而宋朝的翰林学士又有哪些职权 (翰林学士是)
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历唐末、五代不断演变发展,到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供职机构便已成熟设置,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翰,,根据,说文解字,其解释为,天鸡赤羽也,翰林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不...
翰林学士这事儿,得从唐代说起。从唐末到五代,它一直在变,到了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供职机构就算成熟了,在古代政治里可是个挺重要的角色。“翰”字,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天鸡赤羽也”,但“翰林”这名字,西汉就有了。不过那时候它可不是官名,就是泛指有点学问的人,跟现在的“文化人”意思差不多。到了玄宗时期,“翰林学士”这个称呼才算正式有了。但唐朝的翰林学士还没自己的正式机构,不算国家编制,属于临时差遣性质,跟现在的“借调”有点像。唐朝一开始,翰林学士主要就是帮皇帝写写诏书,再就是皇帝有问题时给点建议。后来皇权越来越集中,他们的权力也跟着越来越大。

那宋朝的翰林学士平时都干啥呢?其实还是老本行:给皇帝写诏令,当顾问出主意。不过说真的,宋朝的翰林学士实际权力大得很,他们不仅能推举官员、派去做别的事,还能参与制定礼仪、编修典籍,差不多渗透到宋朝政治文化的角角落落了。他们写诏书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皇帝先派太监把学士叫来,学士到翰林院起草诏书,写完拿到中书省宣读,最后诏书原件锁在学士院,防止泄密。
宋朝中央有个翰林学士院,这制度是沿袭唐朝的。唐朝的翰林学士、知制诰,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顾问,地位挺重要。到了宋朝,这官职的资格和权限更明确了,成了那种既清贵又显赫的职位。能进翰林学士院的,基本都是文学功底好的人。里面资格最老的叫翰林学士承旨,下面是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这个职位不常设,其他学士人数也没固定。学士院主要管起草朝廷的制诰、赦书、国书,还有宫里用的文书,皇帝出巡时跟着当顾问。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加“智囊团”。
《通考·职官考八》里说:“当翰林学士的,这职位一开始就显贵,能跟各部长官平起平坐,在政坛上也算是一号人物了!”要是有人进了学士院但还没正式当上学士,就叫“直院学士”。要是学士位置空着,由别的官员临时帮忙处理文书,就叫“学士院权直”或者“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里也提到:“其他官员进院没授学士的叫直院学士,临时处理文书的叫权直。从北宋初年到元丰年间,官制改了很多,很多部门都调整了,就学士院还是按唐朝的老规矩,没变。”还有一种人,虽然名字带翰林,但不属于学士院,他们是专门给皇帝讲儒家经典的,叫“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低点的就叫“崇政殿说书”。
神宗以后,这职位常有变动,叫了“经筵官”,一般都是别的官员兼职当的。北宋前期,要是翰林学士又被派去当别的官,比如知开封府、三司使这种,就不用回学士院上班了。所以必须同时带着“知制诰”这个职位的,才能真正管写诏命的事。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就是拜相的诏书)、批答还有宫里用的文书,叫“内制”;要是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的命令,分房间起草官员升迁、考核、调动之类的制词,就叫“外制”,合起来叫“两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就不能再兼别的官了,但还是带着“知制诰”的头衔。要是位置空着,就让侍中、给事中、中书舍人这些官来兼任直学士院。到了南宋,还有让尚书官兼着翰林学士,但不带知制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