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设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祠禄制作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 (之前设置)
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隋唐未兴,明清不继,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却颇不相同,唐代的宫观使,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而宋代的祠禄官,虽叫做,监某庙,、,...
两宋有个挺特别的职官制度,叫祠禄制,隋唐没有,明清也没继承下来,算是宋朝“佑文”政策搞出来的产物之一。它虽说能追溯到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差远了。唐代那会儿的宫观使,是实实在在管宫观事务的官。但宋朝的祠禄官呢,听着叫“监某庙”“提举某宫观”,其实跟宫观的事儿没多大关系,“祠”和“禄”基本分家了,就是挂个名领份工资罢了。这制度从宋真宗那儿开始搞的,本来是想让那些功高的老臣、贤能的官员歇歇,算是给高官们的一项福利。

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说得很清楚:“自真宗置玉清昭应宫使,以王旦为之,后旦以病致仕,乃命以太尉领玉清昭应宫使,给宰相半俸,祠禄自此始也。”这时候的祠禄官,都是些大人物,数量也少得很。后来王安石变法,这祠禄制就成了安置反对新法的人的名头,名额一下子多了不少,开始给中层官僚了,从以前没几个人,变成快一百人了。到了南宋初年,能查到的祠禄官就有一千四百多个,要知道南宋地盘比北宋小,宫观也少,这数字确实吓人。
南宋的中高层士大夫,很少没得过祠禄的,要是不小心被人弹劾,结果要么自己“请祠”,要么被“落职奉祠”。这对想建功立业的人来说,肯定是人生低谷,但对那些不想当官或者当不上去的人来说,倒也算条退路。就说朱熹吧,当官时间不长,还老喊着“请祠”。对他来说,“奉祠”确实不错:没法在朝堂上推行自己的主张,那就回乡讲学、写书去呗,国家照样给钱。
祠禄在南宋泛滥,好多仕途不顺的士人都摸清了“请祠”这条路,朝廷压力肯定大。史学界评价挺负面,比如香港梁天锡先生在《宋代祠禄制度考实》里说,这制度不光让财政吃不消,还把士风和吏治都带坏了:1. 党人奉祠,党争更厉害了;2. 贪官奉祠,刮地皮的风气更盛;3. 不干正事的靠奉祠混日子,吏治越来越差;4. 行为不端的靠奉祠保位置,士风全变味了。这些说得都挺在理。
不过话说回来,这祠禄制也不是一无是处,尤其是对南宋文学、学术的影响,还是得给点正面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