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内容-进士科省试与殿试有哪些试题 (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
对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仅是古时候还是现在考试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之一,当然了,在古时候的考试最著名的还是科举制开始了,当然,科举制考试主要是用来当官的一种考...
最近刷到不少朋友问宋朝科举到底考啥,题目难不难,通过率高不高,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个。
古代考试最出名的就是科举制了,说白了就是当官的考试,跟现在高考性质不太一样,但都是选人的路子。不少人以为科举考八股文,其实不对,至少不全对。八股文是明朝才有的,科举制从隋朝就开始了,宋朝那时候根本没这玩意儿。

宋朝科举分两级:发解试和省试。发解试就是各州自己办的初试,过了才能去省城参加省试,相当于现在的初赛复赛。省试由礼部管,考上了就能当官。殿试一般不刷人,就是排个名次,状元榜眼探花啥的。
宋朝科举科目也多,进士科是主力,还有九经、五经、三史这些专科,专门挑专业人才。还有个“制科”,不限身份,在职官员、老百姓都能考,挺开放的。后来王安石改革,把其他科砍了,只留进士科和制科,又加了明法科选司法官。
省试科目变来变去,但有四个基本必考:诗赋、经义、论、策。殿试一般只考策。宋人说这四个科各有用——经义看你懂不懂经典,诗赋看你肚子里有没有墨水,论看你有没有见识,策看你会不会办事。
现在总拿高考比科举,其实科举比重要多了——高考是上大学敲门砖,科举是直接选当官的。科举就是挑会治国的人,所以诗赋考文采,经义考对经典的懂不懂,论考想法,策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宋朝人其实不太看重诗赋,司马光就反对光靠诗赋取人,说当官得有真本事,不能光会写文章。所以诗赋慢慢不重要了,经义和策论越来越吃香。
试经义、论、策都跟高考作文似的,写议论文。考试时主考官挂个帘子,题目挂前头,有不懂的可以问,答完就回座位写。一般考三四场,挺熬人的。
试经义就是从儒家经书里抠一句话,让你讲道理。明清变成八股文,死板得很,但宋朝人思想自由,考生可以随便解经,质疑古人,甚至瞎说也行,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王安石搞经义科,想用自己的“新学”当标准,司马光不干,说凭啥用你一家学说压别人?百家争鸣不好吗?就是想让大家自由发挥,别搞一言堂。
试论就是命题作文,评论历史人物或典故。比如苏轼考那年,论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说白了就是“疑罪从轻”。苏轼写了一篇,欧阳修特喜欢,还瞎编了个尧和皋陶的典故,连欧阳修都不知道出处。放明清,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试策跟公务员申论差不多,考时务问题,考生写对策。一般千字,也有写上万字的。策和论都是议论文,合起来叫“策论”。
策问能看出考官关心啥,很多宋朝文人把出的策问当宝贝收进文集。比如欧阳修出过一道题,问周朝千里地养那么多马,地够吗?为啥现在宋朝缺马?这题得懂马政、数学、几何,挺考验人的。
苏轼当考官时,出过一道策问:“晋武帝独断平吴,苻坚独断亡国;齐桓公专任管仲称霸,燕哙专任子之失败,同样的事为啥结果不一样?”翻译过来就是“专权的利弊”。那时候王安石和宋神宗搞新法,有点独断专行的意思,苏轼出这题,估计是想让大家想想君相独断的事儿。
宋朝是第一个大规模用科举选朝代的,唐朝每榜就录一二十人,宋朝翻了十倍不止。科举给宋朝输送了好多人才,比如宋仁宗嘉祐二年那场省试,简直是神仙打架: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后来的宰相章惇也参加了,嫌考不过侄子没去,第二年又考中了。这名单里全是政治、文学、哲学大佬。仁宗朝四十年,科举几乎把能人都捞出来了,真叫“野无遗贤”。
看完宋朝科举的题目,你会发现真能挑出有才学、会办事的人。现在有些人对科举印象不好,估计是没了解过历史,先入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