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后却参加科举考试呢-贾宝玉讨厌科举 (为何最后却参加比赛呢)
贾宝玉为何参加科举考试了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公子哥,一个喜欢在女孩子周围转悠的多情种,为何突然对科举考试感兴趣了呢,在原著第一百一十九回,贾宝玉与侄儿贾兰都高中了举人,宝玉的成绩竟然是第七名,很有意思,当...
贾宝玉为何参加科举考试了
一个不爱读书的公子哥,成天在姑娘堆里打转的多情种,怎么突然对科举上心了?在原著第一百一十九回,贾宝玉和侄儿贾兰都中了举,宝玉居然还考了个第七名,挺有意思的。那时候的宝玉疯疯癫癫的,居然能考上科举,谁听了不得愣一下。
网上不少人说,《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所以宝玉考科举的事儿,估计是后人为了讨好当时的朝廷硬加的。不过呢,像红学家周汝昌、刘心武他们倒觉得,后四十回就是曹雪芹写的。持这观点的人还不少。要是真这样,曹雪芹为啥非要这么安排呢?
从顽石到宝玉
补天石和贾宝玉到底啥关系,这事儿在红学圈里吵了多少年,愣是没个定论。有种说法是,补天石、神瑛侍者、美玉、贾宝玉其实就是一块石头的四种人格变体。可也有人觉得,补天石变成了美玉,神瑛侍者变成了贾宝玉,这说法吧,总感觉玉和神瑛侍者之间差了点意思,对不上。
翻到原著第一章,空空道人和癞头和尚给那块顽石定的调子,是让它下凡尘走一遭,可不是让神瑛侍者来演这出戏。神瑛侍者是顽石变的,美玉是顽石幻化的,说到底,他们在理儿上、精神上都是一码事儿。所以早就有人说,贾宝玉和那块玉其实就是“合二为一”的。
连周汝昌老爷子都这么看,说贾宝玉和他戴的那块玉,其实就是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一体两面。作家王蒙也觉得,《红楼梦》就是按“石而玉,玉而人,石而玉而人而书”的套路写出来的。

一块石头的志向
那石头为啥非要下凡历劫呢?原著里写得可清楚了:女娲补天的时候,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就剩下一块没选上,扔在青埂峰下。结果这石头被炼得通了灵性,看着别的石头都补了天,就自己没用,天天自个儿怨自己,哭哭啼啼的。
这么看,这石头可太有儒家范儿了,心里揣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劲儿。中国古代读书人,从李白到苏轼,谁心里没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大梦?这种天下情怀,就注定顽石得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路。贾宝玉前头吃香的喝辣的,成天跟姑娘们混,其实就是对着干;可干归干,骨子里还是得认命。科举,就是他认命的证明。
中国古代读书人考科举、做官,不全是为了名利,更多是为了那点情怀。李白都功成名就了,心里还揣着天下呢。对读书人来说,“过把瘾就死”也算一种境界。所以贾宝玉的结局,就是典型的读书人式“过把瘾就死”——刚考中第七名,转头就出家了。
宝玉有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那宝玉到底有没有资格考科举?其实翻翻前八十回和脂批,能找到不少蛛丝马迹。比如后人写那两首《西江月》骂宝玉,里头有两句特别扎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这“文章”可不是《西厢记》《牡丹亭》那种,就是让人头大的八股文、应制文。
还有一次,湘云第二次来贾府,在宝玉屋里撞见贾雨村来访,宝玉死活不愿见。湘云劝他多跟这些人打交道,以后好考功名,宝玉当场翻脸,直接下了逐客令。瞧瞧,他对那些“仕途经济”的人有多腻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