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的考试又是如何进行的-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期间的考试又叫什么)
你真的了解古代科举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时候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考试,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
你知道古代的“高考”有多卷吗?就是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硬是撑了1300年。

这套制度嘛,汉朝有影子,隋朝正式开始,唐朝确立,宋朝完善,明清最火,最后清末没了,隋唐宋元明清都经历了。
古代科举到底有多难?1300多年下来,考科举的人多得数不清,但状元总共才649个。说古代“高考”比现在难十倍百倍,真的一点不夸张。
古代的“高考”

科举考试分四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关是童生试,就是考个“入场券”,不管多大岁数,没考过都叫“童生”。过了这关,就成了“秀才”,有了“功名”,能免徭役,见知县不用跪,知县不能随便打你,还能找知县办事。考中秀才,才算正式开始科举之路。
然后是乡试,各地州府自己办,一般八月考,也叫“秋闱”。考中了就是“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过了乡试,就能“进京赶考”了,也就是参加会试。

最后是殿试,题目内阁先拟好,皇帝最后定夺。这玩意儿是武则天首创的,可以说是所有考生的巅峰之战。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咱们都熟。

科举考试第一都叫“元”,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这可是古代考生能到的最高位置了。所以“状元”绝对是大家的终极梦想。
这一路听着好像不难,但一关比一关难。比如明朝,童生试录取率才十分之一,想进乡试,得考到全省前几十名才行。全国选出来的佼佼者里,又只有三分之一能过会试。
古代的“高考”考场

说到古代考场,最难的不是考题,是环境。考生一人一个“号房”,进去门就锁死了。搜身贼严,得脱光衣服查,看有没有带小纸条,一个考生就得耗半个多小时。
带着笔墨蜡烛干粮进去,一坐一天,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睡觉连床都没有,两块木板一拼凑合。吃喝拉撒全在里头,夏天闷死,冬天冻死,跟现在空调房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要求,简直“戴着镣铐跳舞”。

考场制度太严,一般人身体根本扛不住,而且考题巨多,不单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
现在考试条件好多了,但科目多,一门接一门,也挺熬人。不过,觉得累的时候想想古人,他们连科举那种魔鬼考试都熬过来了,咱们咬咬牙,海阔天空就在眼前。大伙儿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