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人对科举的热情如此低迷呢-唐朝科举考场都是冷冷清清 (为什么读书人比较清高)
还不知道,为什么唐朝科举考场都是冷冷清清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国古代选拔官员时需要经过层层的筛选,要考取状元更是要经过多重的选拔,击败无数强劲的对手才能获得这样的...
唐朝科举考场有时候冷清得有点奇怪,跟咱们想的“万人赶考”完全不一样。
古代想当官,可不容易,得一层又一层地筛选,考状元更是要打败一堆对手,连考个进士都得挤破头。不过那时候想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实在太多,每次考试报名的人还是乌泱泱的。这制度对朝廷来说,能不断给人才库补充人手;对老百姓来说,是条改变人生的好路子,所以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把这事看得特别重。
唐朝那会儿,光一个科目,参考的人都不下千人,每年赶考的人多得不得了,那场面,想想就挺浩大的。全国各地的考生,学了这么多年,在考场上埋头写文章,抒发自己的看法。咱们现在熟知的很多文人,都是这么从一堆人里冒出来的,从此有了当官的机会,连带着家里日子都好过了。可见这考试当时多受欢迎,就算竞争激烈,每年还是有前赴后继的人去考。
不过这场景到了五代就变了,考场冷清得不行,有时候就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坐在那儿答题。想赢对手可比其他朝代容易多了,因为不光报名的人少,考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人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说明真没多厉害。那时候平均每年也就出十几个进士,想拿第一,打败十几个对手就行。

这情况对朝廷可太不利了——读书人不想当官,国家就没新人可用,考试选出来的人水平又不高,管理起来越来越费劲。统治阶层急了,开始搞激励政策,一开始效果不明显,搞了三十多年才慢慢有点起色。他们干脆把报名门槛放低,让更多人能来考,选官的标准也松了,大家更容易通过考试当上官。

这法子虽然不算啥高招,但确实解决了人少的问题。只不过选出来的人水平还是不行,能出彩的没几个,就是让考场看起来热闹点,还增加了考务人员的工作量。要是跟宋朝比,反差更大。宋朝特别看重文人,读书人考上当官的机会大,政治前途也好,所以就算每年都考,还是有很多人挤破头去,不少人还考了好几次,考生的水平也高,从里面挑出来的人才,历史上留名的可不少。
那为啥那时候读书人对科举这么冷淡呢?学者觉得,主要是政治太乱了。那种环境下,能静下心读书的人本来就不多,就算考上了当官,前途也一片灰暗,谁还有心思去考啊。再加上那时候虽然人少,考试还是年年办,这点本来就少的生源又被稀释了。政治清明的时候,文人都抢着考,想靠努力改变命运,给国家出力;时局一乱,大家只想着保命,考场的冷清热闹,其实就能看出当时那个朝代到底有没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