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唐朝科举-王维考前勾搭公主是真的吗-作弊-成风 (唐朝王驾)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刚刚过去的2019年高考成绩已经公布了,各位学子几家欢喜几家愁,考上了心仪大学的同学也算是光耀了门楣,父母脸上有光,学生这个假期也能彻底放松自...

admin
刚过去的2019年高考成绩出来了,几家欢喜几家愁,考上的算光耀门楣,父母脸上有光,学生也能好好歇歇了;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来年再战呗! 中国古代也有“高考”,叫科举。从隋炀帝设进士科算起,到清朝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后来高考取代了科举,新中国成立后建了统一招生制度,比科举更公平,适应新时代,算一大进步。隋炀帝设进士科后没几年隋朝就亡了,李唐王朝接手,唐承隋制,科举也被继承了。但任何制度完善都得时间,不完善的科举,在唐朝是啥样的呢?
唐朝科举-王维考前勾搭公主是真的吗-作弊-成风 (唐朝王驾)(图1)

唐朝的“高考”

唐朝科举科目挺多,最核心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就是考经史,比如《礼记》《周易》这些,分大中小三类,考生自己选,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的。毕竟古代以孝和儒家思想治国,考中的人将来要当栋梁,治国核心思想肯定得懂嘛!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唐高宗时期还考过杂文,后来基本没影了,诗赋越来越重要。你想啊,国家级考试都考诗赋,诗歌能不繁荣吗?唐诗巅峰,这算一个原因吧!

明经和进士是唐朝科举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两科,但难度差远了。明经相对容易,都是书本上的知识,背熟就行;进士就难多了,考诗词歌赋,看平时积累和天赋。所以《全唐诗》里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0岁考上明经算老了,50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这差距一目了然。

因为进士科太难,唐朝科举初期又不完善,读书人流行一种做法:行卷。简单说,就是考前把自己最好的诗词文章拿给大官看,要是能得到他们喜欢,考生就能出名,主考官自然会多留意,考功名的路就顺多了。

行卷

比如陈子昂,两次科举没考上,后来在京城搞了个“伯玉毁琴”,把文章送到了大官手里,人家夸他“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结果他第三次就考中了进士。

诗佛王维也干过这事,他找的是玉真公主。带了最满意的诗和画,还弹了琵琶,公主一看诗画一听曲,当场拍胸脯说一定举荐他。后来王维真考中了状元,把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给顶了——本来内定状元是他。

当然,行卷也不是一次就成的,大多得投好几次,这叫“温卷”。

说起来,行卷不算科举本身,但跟科举关系大,算是一种“考前操作”吧。虽然不太光彩,却让唐朝诗歌更繁荣了——考生们为了行卷,肯定得绞尽脑汁写最好的诗,没真本事的人,哪怕公主想帮忙,也没那个实力啊。

行卷之后还有通榜。行卷是考前“暗箱操作”,通榜就光明正大多了。考生行卷后,有真才实学的会被引荐,普通考生也有了知名度,主考官再根据他们的名声和才德列个候选名单,录取时参考。基本上隋唐到北宋初,考中的人都在这个名单里。

这种“内定”能成,主要是因为唐朝科举不糊名,答卷是谁的一目了然,有关系的人有机可乘,没关系的就吃亏。陈子昂就是例子,炒作前是受害者,炒作后成了受益者。

苏轼后来就抨击过这个,说“唐之通牓,故是弊法”——唐朝的通榜,就是不好的作弊!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仁宗年间改革科举,取消了通榜,还要考卷糊名,可操作空间小多了。我们现在高考糊名的规矩,就是从那时候来的。 唐朝科举-王维考前勾搭公主是真的吗-作弊-成风 (唐朝王驾)(图1)

关试

不过,考中进士不代表就能当官。唐朝对进士特别看重,宰相基本都得是进士出身,所以没当官的进士叫“白衣卿相”。这时候礼部会把考生的简历和试卷送到吏部,再考一次,叫关试。

关试挺严,考四门。第一门“身”:看长相正不正、有没有病;第二门“言”:当官代表国家形象,言行得得体;第三门“书”:得写楷书,唐朝公文都用楷书;第四门“判”:审批公文,当官的基本功,诗文再好不会判公文,也不算合格官员。

要是关试没过,也不是没希望。可以找权贵帮忙弄个官职,或者去地方当幕僚,干得好还能再次被举荐。


上一篇: 为什么读书人对科举的热情如此低迷呢-唐朝科举考场都是冷冷清清 (为什么读书人比较清高) 下一篇:杨玉环的体重究竟有多重-在唐朝这个以胖为美的时代 (杨玉环的体重到底有多少)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