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科目主要分为什么-科举的内容考什么 (唐朝科举科目分为哪几类)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科举内容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唐代的科举主要分为两种,贡举和制举,一、制举制举也称为制科,新唐书·选举志,中载,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制举是由皇帝颁布...
唐朝科举到底考些啥?估计不少人只知道个大概,今天就来唠唠。
唐朝科举主要分两种,贡举和制举。
一、制举
制举,说白了就是制科。《新唐书》里说:“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这是皇帝亲自下令搞的考试,目的就是挑那些特别厉害的人。考试地点一般就在皇宫里,有时候皇帝巡游到哪儿,考场就设到哪儿。
制举一开始是口试,后来改笔试,皇帝通常会亲自到场。这科就是为选“非常之人”设的特科,科目还挺多,比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辞什么的。武则天、唐玄宗那会儿最火,后来慢慢就不行了。
制举挑的是有本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所以考上了的,政治能力一般都不错。待遇也比贡举高,考得好当场就能当官,差点儿的也能给个出身,算是有个官资打底。

二、贡举
想考贡举啊,品行得过关。要是平时行为轻狂、不讲礼教,或者被官府处理过,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没资格考。只有那些懂礼教、品学兼优、没犯过事的读书人,才能先参加县、州两级考试,再冲礼部。
另一类是学馆生徒(主要是“六学二馆”的),在学校考得好,也能被选送参加礼部考试。每年这两类考生有多少,政府都有数,每个科目、每个州府县能派多少人,都有规定。隔段时间,还会根据人口增减、官吏队伍情况、考生素质调整名额。
明经科
明经是唐朝贡举的重要科目之一。
考明经都考啥呢?《新唐书》里写了:“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经文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简单说,就是先考贴经(默写经书片段),再考经义问答(讲讲经书的意思),最后答三道时务策(谈谈怎么治理国家)。

唐朝刚开始考明经,主要考时务策。后来发现大家光背对策,根本不懂经书,唐高宗就下令加试贴经,过了这一关才能考时务策。结果后来贴净专挑生僻字考,反而失去了选人的意义,于是又加了经义问答。
唐朝科举里,明经主要考的是熟读儒家经典原文和注释,进士科考诗赋,看重文学才华。所以当时文人普遍重进士、轻明经。科举史上,明经的地位越来越低,进士倒是越来越吃香。
进士科
唐朝刚开始考进士啊,只考策论(就是写治国方略),不考文章。后来又加了贴读、贴经、杂文这些,但都不固定。到了永隆二年,朝廷下了个诏,规定“进士试杂文两首,识问律者,然后并令试策”,杂文就成了法定考试项目。
杂文一开始是写碑铭、论之类的,开元年间开始加诗或赋,天宝的时候干脆全用诗赋了,不过这也不是硬性规定。进士科用诗赋,对唐诗的发展也算帮了点忙。

开元之后,科举和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近,“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科难度加大,靠文词好坏取士,慢慢就兴起了行卷、纳卷的风气。
唐朝进士科一直到唐文宗太和七年才停了诗赋,改考议论。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应试者写的诗赋太浮艳,不切实际,被人诟病;二是皇帝觉得士人光顾着写诗赋,不读经术,本末倒置了。
虽然唐文宗下诏说要停诗赋,但据考证,根本没执行,晚唐的时候进士科还是照样考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