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决定-宋真宗在哪位奸臣的建议下-来粉饰太平 (泰山封禅什么意思)
有人说宋真宗赵恒是个可爱的皇帝,笔者不知其可爱之处在哪?从其一生的经历看,宋真宗是一个胆子小、爱虚荣、又好色的人,宋真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大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本来轮不到他作皇帝,如果按照他老爹赵...
有人说宋真宗赵恒挺可爱的,真不知道他哪儿可爱。看他一辈子,胆小、爱虚荣、还好色,这仨标签贴身上,可爱在哪儿?宋真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三儿子,大宋第三位皇帝,本来压根轮不到他当皇帝。按他爹赵光义搞的“金匮之盟”,赵光义该传位给弟弟赵廷美,可赵光义不如赵匡胤厚道,不想传弟弟,就想方设法传给自己儿子。下面咱就唠唠这事儿。

就算这样,一开始也轮不到赵恒,得先是他大哥赵元佐。可惜这哥们儿脑子不太正常,后来没法当皇帝,赵光义没办法,又立老二赵元僖当太子,这命也不行,当太子没多久就病死了。这么着,幸运的老三赵恒成了继承人,他还真挺住了,最后在赵光义死后顺利继了位。
赵恒当皇帝的路挺坎坷,刚上台也不顺。赵光义以前跟辽国打过仗,辽国不乐意,公元999年,辽军大举攻宋,眼看就要打到开封城了。刚当两年皇帝的赵恒哪见过这阵仗,多数大臣劝他南逃,他赶紧收拾东西,真准备跑。就在大宋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一个说话带山西口音的汉子拉住了宋真宗的衣襟,不让他跑,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寇老西儿——寇准。
在寇准苦口婆心,连哄带骗的劝说下,21岁的宋真宗哆哆嗦嗦开始了御驾亲征,磨磨蹭蹭就往北走。这一路走得慢,不情愿,几乎是被寇准这些主战派大臣硬拉着,才磨蹭到澶州城。皇帝的旗子一竖,守澶州城的前线将士立马信心倍增,斗志昂扬,战斗力涨了好几倍。加上宋军歪打正着射死了辽军主帅萧挞懒,辽军士气一下子垮了。
这情况下,宋军居然打了场澶州大捷,成了大宋历史上少有的几次大胜仗之一。辽国先丢主帅,又吃败仗,开始想着议和。宋真宗听说这消息,乐坏了,立马同意。虽然寇准他们不想让宋真宗这么轻易答应,但拦不住。这么着,才立国39年的大宋,明明打了胜仗,却跟辽国签了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
丢了面子的宋真宗回朝后,觉得安全了,开始琢磨这次北伐的得失,可越想越不对味儿。他也知道自己这表现实在太差,风头全让寇准占了,这怎么行?回京没多久,寇准就以“没大臣样”的理由被罢免了宰相。
光这样也找不回面子啊!这时候会拍马屁的王钦若,建议宋真宗搞个“泰山封禅”来装点太平,撑撑场面。宋真宗觉得这主意不错,但他也知道封禅是建有特大功业的皇帝,得了“祥瑞”才能干。王钦若见宋真宗犯嘀咕,就忽悠他说祥瑞能人造。这么着,一个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平庸皇帝,开始搞了场尴尬的泰山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