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有多强-竟然能将宋真宗骗上战场 (寇zhun)
说到寇凖,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寇凖是我国古代上的十大忠臣之一,也是十大名相之一,寇准,寇,性格耿直,有话直说,就连他的领导宋太宗都说,寇凖就像谏臣魏征一样,...
一提到寇凖,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啥?估计不少人是“刚直”“忠臣”之类的。这哥们儿确实是古代十大忠臣、十大名相里的狠角色,性格耿直到啥程度?有话直说,从不拐弯抹角。连宋太宗都夸他:“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意思就是,我有个寇凖,就跟当年唐太宗有魏征一样,能帮我把朝政捋顺。但别以为他是个愣头青,这家伙行事可不一根筋,脑子灵得很。
在辽宋问题上,寇凖铁了心要打,宋真宗赵恒却一门心思求和。臣子和皇帝对着干,就算当时赢了,以后大概率要被秋后算账,就像长孙无忌他们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虽然武则天没立成,最后倒霉的还是他们。可寇凖不一样,他硬是把宋真宗“忽悠”上了战场,御驾亲征,打完还让皇帝心里舒坦,没被清算,这操作,绝了。

耿直男孩寇凖,自带小聪明
寇凖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那时候宋太宗赵光义偏爱年纪大的考生,觉得年纪大=稳重=有学问,年轻考生基本没戏。于是考生里流行改年龄,往上加几岁,还能吹一句“长得嫩”。寇凖考试那年才十九,连加冠礼都没过,实际年纪更小。就算长得显老,年纪摆在那,别人劝他改改,不然考不中。寇凖直接怼:“我不改,我哪怕考不上也不能欺君呀!”“凖方进取,可欺君邪?”赵光义喜欢亲自去殿试,还随机抽考生答话。寇凖当着皇帝的面说这话,就算皇帝没听见,身边的人肯定听见了,还用担心?
虽然有小聪明,但他的正直是真没得说。
端拱二年,寇凖给皇帝汇报事,直接把赵光义惹毛了,气得甩袖子就走,再待下去估计得动手。一般人早吓趴下了,赶紧请罪。寇凖倒好,直接扯住皇帝袖子,不让走。他心想:皇帝一走,再被有心人一挑拨,估计更糟,不如当场解决。就这么拉着,开始长篇大论,事后直接出名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凖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只要有办法,没有寇准解决不了的难题,连皇帝都能被忽悠瘸了
宋太宗死后给儿子赵恒留下个“宝贝”大臣寇凖,指望他能帮大宋更上一层楼。哪成想,这刚直的寇凖和软弱的赵恒,根本处不来。当时辽国太后萧绰来犯,宋军被打怕了,文武百官全怂了,派去议和。寇凖不干,大宋国力正盛,哪能被辽人欺负,死磕让赵恒御驾亲征,杀杀辽人威风。可赵恒怕他,平时就怵寇凖,要不是朝中没人用,赵恒都不想让他当宰相。
寇凖一看小皇帝油盐不进,脑子一转,计上心头。这下赵恒上战场是跑不了了。
那时候宰相权力大,文书能先批再给皇帝。寇凖看着前线战报,直接堆案头,愣是不送。前线战况紧急,一天十几封,寇凖看完就扔那儿,心想:前线虽然弱,但有将军顶着,出不了大事,骗皇帝上战场才是正经。战报堆成小山,他抱不动,还偷偷把几封最紧急的摞最上面。这时候才抱着一堆战报去找赵恒,说:“陛下,这些都是刚送来的紧急军报。”战报日期都近,前线离京城又远,延误也正常。
赵恒哪想到寇凖这么“奸诈”,看着满桌战报,打开几封还是最紧急的,只觉得大宋危矣。加上派去议和的人被寇凖的人扣了,赵恒等不到消息,以为辽军马上要打进来。脑袋发蒙时,寇凖旁边一煽情:“陛下,大宋才传三代,您不能毁在列祖列宗手里啊!”就这么着,皇帝陛下被“激励”得御驾亲征了。

赵恒上了战场,后悔也晚了,只能硬着头皮上。好在宋军给力,见皇帝亲征,跟打了鸡血似的,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虽然最后还是议和,但靠着之前的胜利,宋朝在谈判中占了便宜,还为后来用“贸易战”搞垮大辽经济埋了伏笔——这笔账,得记寇凖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