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什么目的-宋真宗要封禅的原因是什么 (离异男撩已婚女人到底出于什么目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宋真宗要封禅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封禅是指古代帝王在泰山或其他山岳举行祭拜天地仪式的活动,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仅逢盛世...
宋真宗为啥要跑去泰山封禅?这事说来话长,得从宋朝刚建立那会儿说起。
封禅这事儿,古代帝王在泰山祭拜天地,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说白了就是盛世才搞,平时不搞,所以特神秘。
从秦始皇到宋真宗,每次封禅都是帝王、大臣、士兵各怀心思,最后妥协搞出来的。礼仪既要显天地神灵厉害,又要告诉天下:“看我治得多好!”
那宋真宗为啥非去不可呢?
第一,就想太平日子。
宋朝从五代十国那个乱糟糟的时代脱胎出来的。五代那会儿,政权跟走马灯似的换,谁拳头硬谁当皇帝,伦理道德早没影了,武力就是一切。宋朝开国那几代皇帝,一直想着怎么削平割据、稳住政权,所以搞了个“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先防着内乱,对外能忍就忍。
可宋朝的外部环境也变了。辽、西夏这些邻居,经过几十年发展,早就不是小部落了,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很强,宋朝打不过。尤其是辽国占了幽云十六州,中原门户大开,动不动就来抢人口、抢财物,宋朝君臣从开国时的雄心壮志,慢慢变成了“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的厌战心态。
宋真宗这人,心胸见识比他爹宋太宗、爷爷宋太祖差了点。太宗当年选太子,先是长子元佐疯了,再是次子元僖突然死了,最后才轮到三子元侃,也就是真宗。真宗即位那会儿,宫廷里还有楚王元佐的人想搞事,好在宰相吕端帮忙,很快就镇压了。
虽然内部稳住了,但边防一直没消停。太祖时期尽量避免和辽国硬碰硬,边疆小摩擦不断,但没大战。太宗想收复燕京,结果被辽国打惨了。后来双方打来打去,发现谁也灭不了谁,只能歇着。真宗刚即位那会儿,辽国觉得宋朝政权不稳,就来打,咸平二年(999年),萧太后亲自上阵,宋军拼死抵抗,两边都伤亡惨重。咸平四年(1001年)、六年(1003年),辽国又来打,宋军有输有赢,但边防压力越来越大。
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又亲征,宋廷炸锅了。有人劝真宗跑,寇准死活拉着真宗北上,最后勉强打赢了,赶紧签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辽20万匹绢、10万两银,换和平。
西边党项的李继迁也没闲着,从太宗时期就闹,真宗初期想打,结果打输了,后来干脆放弃银、夏地区,默许他割据。李继迁死前让儿子李德明归顺宋朝,景德二年(1005年)议和,宋朝给官爵、财物,又换了个和平。
总算消停了,宋朝君臣盼了几十年的和平来了。
第二,政治需要。
可签了盟,问题更多了。前期打仗、后期和谈,给宋朝留下了不少烂摊子,不光物质上困难,精神上更憋屈。
p> 辽国每年秋冬都来抢,宋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防御上,内部矛盾全压着,和议后全冒出来了:1. 内部快炸了。国内灾荒不断,有人饿死。田锡跟真宗说:“陛下让老百姓饿死,是辜负百姓;宰相没让政策惠及百姓,是辜负陛下。”为了给前线运粮,“关西老幼,疲苦转饷”,老百姓快被赋役压死了。
2. 党项那边也没消停。李继迁接受辽国册封,宋朝禁盐想卡他脖子,结果“戎人乏食,相率寇边”,关陇老百姓没盐吃,边境更乱了。
3. 《澶渊之盟》签完,朝廷里一片骂声。王钦若说这是“城下之盟”,宋朝和辽国称兄弟,还要给钱,太丢脸了,伤了军民的民族感情。
真宗本来就怕打仗,想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派稳重的大臣守边,另一方面听王钦若的,搞封禅——想通过盛大典礼给外国使臣显摆显摆,洗刷心里的尴尬,重振民族精神。封禅说白了就是“尊王攘夷”,证明自己是正统,显摆中原独尊地位,顺便给边境少数民族看看咱的实力。
真宗这么选也是无奈,但他错在“不思修本以制敌,又效尤焉,计亦末矣”——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搞这些虚的。
第三,巩固皇位。
真宗这皇位来得太不容易了。太宗“烛影斧声”即位,又搞“金匮之盟”,选太子几经波折,真宗是最后才轮到的。所以他一直琢磨怎么证明自己继位是名正言顺的,刚打完辽国就迫不及待搞“天书事件”。
p> 皇位来之不易,真宗倍加小心。即位后,一边收拾反对派,一边报答拥立他的人,吕端、王钦若这些人就成了心腹。寇准在辽国战争中立了大功,王钦若他们因为劝真宗跑路被寇准骂,心里憋着火,就琢磨着用“城下之盟”这事儿刺激真宗,把寇准挤走,然后自己提议封禅,帮真宗“恢复威严”。祥瑞就是“符瑞”,被认为是天意,儒家觉得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肯定。几乎每个皇帝即位都有祥瑞,越朝政烂,祥瑞越多。真宗的“天书”就相当于汉代的《河图》《洛书》,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