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会出现这种场景-什么是榜下捉婿 (宋朝为何出不了一个汉武帝)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每个王朝的建立,或多或少,都会与其前朝有所区别,这也就使得这王朝产生与别的朝代都不同的新习俗,形成王朝特有的奇特景像,我们对宋朝的印象,大都禁锢在宋明理学之后,...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
每个新王朝起来,多少都跟前朝不太一样,慢慢就弄出些新习俗,搞得跟别的朝代都不像。我们对宋朝的印象,好像总被“宋明理学”框住,觉得那时候的封建思想把人管得挺严,影响了好几代人。
后来那些不好的影响传得久了,就有人觉得宋朝肯定是个死气沉沉的朝代。其实吧,抛开那些老掉牙的偏见,宋朝的经济是真的牛,繁荣得不行。那在宋朝这么个“搞钱”的氛围里,又整出些啥新奇习俗呢?
宋朝奇景之“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光听名字大概能猜到点啥——“榜”就是科举放榜,“榜上有名”的人,就成了大户人家要“捉”的女婿。意思倒是简单,但听着是不是挺离谱的,甚至觉得古代有这么开放?
“榜下捉婿”的“小门道”
宋朝朱或在《萍洲可谈》里写过这事儿:“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人士,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那时候选女婿,就看科举排名,八字、家世啥的基本不管,有钱人家更狠,直接拿钱砸,足见这风气有多盛。
赶上这波“潮流”,有人甚至放榜前就跑去排队,就为第一时间看到榜单,好“抢”个状元当女婿,一点不比现在商场打折前排队的人逊色。还因为这事儿,整出三种“操作”。
一种是放榜前先赌一把,跟现在赌球赌赛马似的,全靠自家眼光和平时听来的消息瞎猜,要是有人懂点时事,又了解各个书生的品行,说不定真能捡到“宝”。第二种是放榜前签契约,中了榜就成亲,落榜了就拉倒,给人家留了反悔的余地。这招适合有实力反悔的人家,稳赚不赔的生意。
就是对于没背景、没权势的穷书生不太友好,必须得考上才行,更靠本事了。第三种就是真·“榜下捉婿”,放榜那天直接开着“选婿车”去抢人,抢到就拉回家,劝着当自家女婿。
这倒是个没本钱的买卖,可要是有些书生放榜前已经成亲了,就不好办了。人家都娶媳妇了,总不能逼人家休妻再娶吧?就算休了,这么为了钱利这么狠心的人,难保以后不会坑自家。
从根儿上说,抢状元当女婿,就是因为“当官的才是老大”这思想成了主流。“官本位”这词儿,最早是战国时候的卫鞅整出来的,核心就是“当官的才是老大,最尊贵”。在这种“重官”的风气下,科举考出来的官员,自然就成了“香饽饽”,谁都抢着要。
“榜下捉婿”的源头,其实是社会阶级流动的变化。
都知道,一个国家的阶级结构决定了它啥样,独特的国家又会带不一样的潮流。在封建王朝里,最顶层的肯定是皇室,所谓“天潢贵胄”,站在所有人头上只能仰望。剩下的,就是靠姓氏抱团的世家大族、门阀,这些人在古代的影响力能传好几百年。
战乱年代,更是有“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的说法。但随着朝代越走越久,皇家发现,这些世家大族的存在太碍事儿了,不仅让阶级固化的老百姓有怨气,还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想着集权,除掉朝堂上的隐患,整了各种招数。
历朝历代都改选官制度,想换种方式挑官员。
先秦那会儿,诸侯风光,官员选拔除了少数平民升上来的,基本都是按官爵来。我们总以为那时候阶层流动大,其实不然,好多有名的历史人物,都是大家族的后代。比如咱们熟知的商鞅,其实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没被秦孝公重用前还叫卫鞅;屈原也是楚国芈氏贵族,靠家族关系当官,只不过他更有才,才名垂千古。
像商鞅、这样的人在先秦不算少,他们不是咱们以为的“草根”,而是实打实的名门之后。到了西汉,选官变成察举制和皇帝征召两种。除了世家子弟,各郡国每年还得举荐“孝”“廉”各一名当官。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写《陈情表》的李密,还有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都是靠察举制被重用,从此飞黄腾达。这些人虽然本身有本事,但其实还是世家子弟。
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从世家大族里挑人当官,终究没法把眼光放普通老百姓身上。直到隋朝,隋文帝杨坚才整出早期的科举制,到了唐宋才慢慢成了选官的主要方式。这下好了,被世家垄断了近两千年的选官路子,终于被打破了。
官员选拔制度一变,影响可不小。
世家门阀的垄断被打破,普通老百姓总算有机会改变命运,那些书读得多、有本事的书生,总算能露一手了。读书的权力不再被上层阶级独占,光宗耀祖也不再只能靠打仗立功,寒门学子苦读多年,总算有出头之日了。
这种改变带来的影响特别深,更重要的是,从根儿上把世家延续的基础给刨了。以前的士族门阀政治,变成了官僚政治,社会进步了不少。这样一来,世家大族想继续混下去,就得主动接纳寒门书生这种“新鲜血液”,朝廷的政令推行起来也少了阻力,因为寒门学子站在朝廷这边。
政令能通,大权不旁落,宋朝的皇权就牢牢攥在皇帝手里,宋朝也迎来了少有的盛世。可能有人不知道,宋朝的经济在整个封建王朝里是最发达的,就连明朝都比不上。宋朝最牛的时候,占了世界经济的十分之七还多,就算后来签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得交几十万岁币,也没挡住它的经济光芒。
“榜下捉婿”其实也说明皇权更稳了。
最疯狂的时候,抢女婿连年龄都不看,只要上榜就行。有诗说:“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虽然有点夸张,但能看出当时对上榜书生的追捧有多厉害。要知道,“榜下捉婿”越激烈,其实代表皇权越稳。
正连王侯富商都不知道皇帝定的状元是谁,才得排队去抢,这也说明,上榜的都是皇帝看中的人,别人插不上手。宋朝真称得上是文人的天堂,对文人的好,历朝历代都少见。咱们上学时就知道,宋朝皇帝“任性”的不在少,但宋朝还是传了好几代才灭亡,足见皇权一直握在自己手里,没旁落。这里就只说宋朝的皇权,不多扯皇帝怎么样,或者早点灭亡会不会更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