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对德国文学有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狂飙突进运动中的席勒的代表作品是)
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StrumundDrang,原本是作家克林格,FriedrichMaximilianKlinger,的戏剧标题,直译意为,风暴与冲动,,因为刚好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被...
狂飙突进运动这名字“Sturm und Drang”,本来是作家克林格一部戏的标题,直译过来就是“风暴与冲动”,结果因为这词儿太贴切这文学流派的特点,就被拿来当名字了。

这运动说白了,就是一群年轻作家在18世纪60到80年代的德国文学界搞了个大动作,搞得轰轰烈烈的。这群人特爱“天才”,喊着“自由”“个性”的口号,觉得启蒙时代光讲理性太死板,得把心里的感受和激情当回事。
他们把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当成了偶像,觉得他就是带着大家奔向新光的榜样。这意象后来成了他们作品里的常客,最典型的就是歌德的《普罗米修斯》。
诗里普罗米修斯直接跟众神之主宙斯叫板,根本不把那些老掉牙的神权放眼里,还说要用自己“神圣而火热的心”去“可怜受压迫的人”:“我坐在这儿塑造人,按照我的模样,塑造一个像我的族类:去受苦,去哭泣,去享受,去欢乐,可是不尊敬你——和我一样!”
年轻时的歌德和席勒就是靠参加“狂飙突进”这波狂热反抗出道的,后来他们的作品把德国文学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拉到了欧洲的大舞台。这场运动的作家们最爱用戏剧形式表达。
比如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这场运动里的代表作。
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得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书说的是个18世纪的伤感爱情故事。歌德这本小说一出来,不光德国,整个欧洲都传疯了,各国青年还搞起了“维特热”,歌德一下子就出名了。
歌德写了六十年,到1831年才把《浮士德》整完,这下他成了世界顶级的作家。《浮士德》不光是德国启蒙文学的巅峰,也让德国文学在全球都赚足了面子。
狂飙运动不光文学,对音乐和美术也搅和得不轻。
音乐也跟着沾了光,开始流行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那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海顿的《第101》、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1这些作品就冒出来一堆。这些音乐的特点就是用“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搞出崇高的感觉,旋律听着乱糟糟的,其实藏着一种非理性的劲儿。
这场运动在政治上没搞出啥大动静,但给德国留下的精神财富可不少。后来的古典文学、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这些流派,还有毕希纳、布莱希特这些作家,都受它影响挺深。
运动的头儿海尔德尔喊出的“天才不用守规矩”成了大家的座右铭。说白了,这就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老封建思想的一次猛冲。反封建的旗子举得高高的,热情也足,在把德国文学往前推这件事上,功劳还是得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