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河北为什么会胡化的那么严重 (唐朝时期河北三镇相当于现在)
唐朝时期河北为什么会胡化的那么严重?这是因为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河北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
唐朝那会儿,河北咋就胡化得那么厉害呢?其实从唐太宗那时候就开始了——他平定了东突厥和契丹这些部族后,把他们一股脑迁到河北一带,河北就这么成了胡人杂居的地方。
当地胡化得深,汉文化影响又小,跟唐室中原的关系就远了。唐室为了方便统治,看重那些会说多种胡语、懂外族风俗的人。李林甫当宰相时,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让边将当宰相,就说胡人忠勇没二心,劝玄宗用胡人当节度使守边疆,还任由他们手里攥着兵。
安禄山身为胡人,就这么拿到了权力,他部队里同罗、奚这些胡人兵最能打。安禄山还兼着三大兵镇,自己管着十八万三千九百人,有了反唐的本事和野心。
胡化嘛,简单说就是汉族或者汉人的政权,老跟外族打交道,时间长了,姓氏、想法、行为、干活方式、风俗习惯这些,都慢慢跟外族越来越像了。
为啥河北能成安禄山南下造反的起点?因为地理上有优势。河北离长安远,节度使能安心发展自己的势力。再说,河北离唐朝的主要粮产区比关中近,虽然没关中那么好守,但要是想打洛阳、江淮,河北的路子特别顺。
好几个世纪后,河北终于取代关中,成了王朝建都的地方,北京也取代了西安,这是历史慢慢发展的结果,咱先不说这个。就安禄山造反那会儿来说,这事儿还没完全成,关中还是关键战略要地,不过西北当主要粮产地的地位没那么高了,粮食供应有点跟不上。但安禄山的野心对后来的历史来说,算是个前兆吧。
那为啥叛乱偏偏从河北开始呢?当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虽说有关安禄山的神话传说把他出生地放东北边地,不一定对,但多少有点真的成分。安禄山来这儿纯属偶然,可他把这儿当老巢,绝对不是偶然。
其实反过来讲,好些迹象说明,是河北利用了安禄山。从安禄山这人身上能感觉到,东北那边的老百姓面对长安的统治者时,找到了个能让他们想起以前念想、代表他们想独立的人选。他们对安禄山的这种感情,安禄山死后就变成了拜他当神、编他的神话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出点被歪曲过的信息。
唐朝政府怕把兵权交给河北人,所以开国后就没在河北设过折冲府。这话也不全对,不过河北的折冲府确实没超过46个,里面还带着怀州南边的8个,怀州其实更算东都管的。这跟河东那边差远了,河东是唐朝起家的地方,有163个折冲府,数量仅次于关中。
当然,这也正常,府兵一般都扎堆在京城附近。但就算跟北部、西北比,这地方的防务也被唐朝给忽略了,结果7世纪最后那二十年,好几次游牧族的骑兵都一下子冲到这地界里了。到了696到698年,契丹和突厥先后跑来大举入侵。
696到698年外族那次入侵,更能看出河北当时啥样,跟中央啥关系。不管是真心合作,还是怕得不敢抵抗,河北好些军镇都老老实实投降了入侵者。甚至还有人帮着入侵者一块儿干。契丹后来为啥撤了?主要是因为突厥在后面捣乱,不是唐军打退的。
契丹撤了之后,唐军大总管是武则天家的人,河内王武懿宗,他对那些投降契丹的人,手段特别狠。洛阳朝廷讨论这事儿时,有人说叛国罪该万死,也有人觉得武懿宗这么干,不过是想掩盖自己当统帅的失职。河北弄成这样,后来为啥会有农民造乱之类的事儿,也算埋下了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