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内容-进士科省试与殿试有哪些试题 (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
对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仅是古时候还是现在考试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之一,当然了,在古时候的考试最著名的还是科举制开始了,当然,科举制考试主要是用来当官的一种考...
最近总有人问我,宋朝的科举考试到底考啥?题目难不难?通过率高不高?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今天就掰扯掰扯。
说起来,考试这事儿,古代和现在都一样,都是挑人的法子。不过古代最出名的科举,那可是当官的敲门砖。好多人好奇,宋朝科举到底考些啥?难不难考?中的人多不多?

要我说“古代科举考啥”,你肯定张口就来:“八股文呗!”
可这答案真不对,至少不全。科举制从隋朝就有了,八股文得到明代才冒头,就算明清科举,也不光考八股。明代乡试、会试分三场,第一场考经义(就是八股文),第二场考“论”和应用文,第三场考“策”;清代也类似,首场考经义加韵诗,第二场考经文,第三场考“策”。那宋代呢?八股文还没影儿,题目花样更多。
宋朝科举分两级:发解试和省试。发解试相当于初试,各州郡自己办,考过了才有资格去省试(复试),由礼部主持。省试过了就能当官,殿试一般不刷人,就排个名次。
宋朝科举科目也杂,进士科最重要,录取也最多;还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这些专科,挑专业人才;另外还有“制科”,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能考。后来王安石改革,把其他科都砍了,只留进士科和制科,又设了新明法科挑司法官。
主要说说进士科省试和殿试的题。省试科目变来变去,但有四个基本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殿试一般只考策。宋人说得好:“国家用科举网罗天下人才,义考你懂不懂经书,赋考你知识广不广,论考你有没有见识,策考你有没有才干。”
现在总拿高考比科举,其实科举重要多了——高考是上大学,科举是挑治国的人。所以得用诗赋考你文采,经义考你懂不懂经典,论考你学问怎么样,策考你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宋朝人其实不太看重诗赋,更看重经义和策论。司马光就反对用诗赋取士:“国家设官是为了治国,可不是光挑会写文章的!”诗赋的地位慢慢降下去了,经义和策论越来越重要。
从答题形式看,经义、论、策都像高考作文,主要写议论文。考试时,主考官前面挂个帘子,把题目挂厅上,题有难懂的,考生可以到帘外问,考官在帘里答完,大家就回位作文。一般考三场或四场。
试经义就是从儒家经书里抠一句话,让你说说啥意思。明清经义变成八股文,僵化得很,但宋朝人思想自由,考生能随便解经、质疑古人、说自己的理,甚至有人“全不顾经文,瞎写新奇怪论”。

王安石搞经义科,想把他自己的“新学”当考试标准,司马光就炸了:“王安石凭啥拿自家学问盖过先儒?让天下学官和科场都按他一套来?对就取,错就黜?他要是对,还怕别人不服?非得这么急哄哄地逼人?”司马光想要的是百家争鸣,各说各的理。
试论就像命题作文,一般是评论经书里的某个典故或历史人物。比如嘉祐二年省试,考的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说白了就是“论疑罪从轻”。苏轼那会儿写了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把欧阳修看乐了,里面还编了个典故:“尧的时候,皋陶要杀人,连说三次‘杀之’,尧连说三次‘宥之’”。欧阳修都不知道这典故哪儿来的,放明清估计要挨罚。
试策跟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差不多,主考官就时事出题,考生写对策,也叫“策问”。对策一般千字文,有人能写上万字。因为策和论都是议论文,宋朝人管它们叫“策论”。
策问最能看出出题人的心思,好多当过主考官的宋朝文人都把自个儿的策问当宝贝,收进文集。比如欧阳修就出过一道:“周天子地盘千里,号称万乘,车马那么多,地够不够养?马的法子咋样?现在天下大了,总愁没马,是古人养马厉害,还是现在不行?说说你的看法。”这题不光要懂马政,还得会数学、几何和畜牧知识。
熙宁四年,苏轼当开封府试官,出的策问是:“晋武帝平吴靠独断成功,苻坚伐晋因独断失败;齐桓公专任管仲称霸,燕王哙专任子之完蛋。事一样,结果为啥不一样?”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说专权的利弊”。那时候王安石和宋神宗搞新法,王安石总劝神宗“独断”,苏轼出这题,明显是想让考生琢磨琢磨君相“独断”的事儿。
宋朝是第一个全面科举取士的朝代(唐朝科举一榜就录一二十人,宋朝多了十倍),源源不断给国家输送人才。宋仁宗嘉祐二年省试,那牛人可太多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吕大钧、程颢、王韶、吕惠卿……后来的宰相章惇也考了,但耻于比侄子章衡分低,弃了,嘉祐四年又考,中了甲科。这名单里,几乎裹挟了当时最牛的政治、文学、哲学人才。宋仁宗四十年间,科举制把能人都挖出来了,差不多做到了“野无遗贤”。
所以你看,宋朝科举的题目,真能挑出有本事的人。现在有人觉得科举这制度不行,多半是没好好了解过历史,先入为主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