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的考试又是如何进行的-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期间的考试又叫什么)
你真的了解古代科举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时候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考试,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
你知道古代的“高考”有多卷吗?其实就是科举考试。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硬生生考了1300年,比现在很多朝代都命长。

这套制度嘛,汉朝开始有苗头,隋朝正式开考,唐朝定了规矩,宋朝玩得最溜,明清两朝更是卷到顶峰,最后清末才被废除,横跨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
古代的科举到底有多难?1300多年里,参加科举的人多如牛毛,但真正考上状元的,拢共就649个,比现在考清北还难十倍百倍都不夸张。
古代的“高考”

科举考试分四道坎: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就是科举的“入门资格考”,不管你多大岁数,没考上之前都叫“童生”。过了这一关,就成了“秀才”,算是拿到了“功名”,能免掉一些差役,见知县不用下跪,知县也不能随便打你,算是有身份的人了。
成了秀才,就能正式参加科举做官了。接下来是乡试,由各州府自己办,一般在八月考,又叫“秋闱”。考中了就是“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有了举人身份,就能去京城参加会试,也就是所谓的“进京赶考”。

最后是殿试,由内阁先出题,最后皇帝拍板决定。这招是武则天发明的,堪称古代考生的“终极一战”,考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简直是人生巅峰啊。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都叫“元”,乡试第一是“解元”,会试第一是“会元”,殿试第一就是“状元”,这可是古代读书人能拿到的最高荣誉,“状元”基本就是所有人的终极梦想了。
这一路考下来,一个比一个难。明代童生试录取率才十分之一,能当上秀才就算不错了。到了乡试,得考到全省前几十名才能进京赶考,而这些全国挑出来的尖子生里,又只有三分之一能过会试这一关,简直比现在考博还卷。
古代的“高考”的考场制度

说到古代考试,最难的可能不是题目,是考场环境。考生一人一个“号房”,进去就得锁门,跟坐牢似的。进考场前还得脱光衣服检查,防止作弊,一个考生查半小时,排队能排到天黑。
带着笔墨蜡烛干粮进去,一坐就是一天,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睡觉?拿两块木板一拼就是床,连个正经床板都没有。上厕所也在号房里,夏天闷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跟现在空调考场比,简直是地狱模式。

考场制度严得离谱,一般考生身体根本扛不住。而且考题也多,不只是写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
现在考试条件比古代好太多了,科目多归多,至少不用受那份罪。不过觉得累的时候,想想那些古代考生,连“魔鬼科举”都扛过来了,咱们这点苦算啥?咬咬牙就过去了。各位老铁,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