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释与赏析-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南宋诗人高观国 (原文和注释)
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宋朝高观国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
高观国的这首《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中秋赏月词里的清冷味儿挺足的。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宋朝 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注释
滟滟:就是水波荡漾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月光晃动的样子,挺生动的。
金饼:比喻月亮,像金色的饼子。杜甫以前用“金盘”喻落月,苏舜钦、贺铸他们后来也用“金饼”说月亮,看下文“今夕不登楼”,这词估计也是中秋写的,说不定还让人联想到月饼呢。叶梦得《石林诗话》里说北宋王君玉有诗“只在浮云最深处凭弦,试管一吹开”,这词说“何须急管吹云暝”,意思有点像——月亮自己会出来的,不用急着吹管子。
桂花:这里有点意思,既指地上的桂花,也暗指月里的桂树,虚实结合。杜甫《月夜》里“香雾云鬟湿”,其实也是连着月中桂说的,但没明说。
最后“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用到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典故,是说怀人的意思。“急管”开头,“玉箫”结尾,都是借音乐来写心情,但一个急切,一个清冷,对比挺明显的。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鉴赏
中秋这题材,古代文人写太多了。高观国这首,倒不是那种热烈赞美,而是带着点清冷的愁绪,挺有味道的。
上片四句,写的是等月亮的心情,换了韵,意思也分了两层。开头“何须急管吹云暝”,说用不着急着吹管子驱散云层——这“急管”大概是古人盼月亮时想的招儿?但作者偏说“何须”,意思就深了:月亮自己会出来的,不用急。反而显得月亮主动似的。下句“高寒滟滟开金饼”,“滟滟”是光晃动的样子,月亮像金饼一样从云里钻出来,挂在高处,又亮又圆。“金饼”不光说颜色,也点明是中秋满月,难怪下句说“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今儿要是不登楼赏月,这秋天可就白过了!既是劝自己,也是劝别人别辜负这好月亮。
下片写赏月,作者抓住中秋月的特色,一句一个画面,挺有镜头感的。“桂花香雾冷”,这句虚实都有。实的是,月光下的桂花,带着露水,像蒙层雾,香幽幽的;虚的,就想到月里的桂树、广寒宫,嫦娥、吴刚砍桂树的故事,“香雾冷”三个字,让人又觉得月里清冷,遐想多。“梧叶西风影”,没直接说月光,但梧桐叶在西风里投下的影子,多清晰啊?没月光哪有这影子?西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影子也跟着动,这秋夜一下子就活了。“桂花”“冷”“梧叶”“西风”,全是秋天的元素,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最后“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客”字是关键。中秋本是团圆时候,可“客”醉在河桥上,看着月亮,心里就不是滋味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不是就这意思?“玉箫”和开头的“急管”呼应,一个急切盼月,一个见月生愁,情绪反差挺大。作者没直说“愁”,前面用“冷”“影”铺垫,到最后才露个“愁”字,像剥茧子,越读越觉得这愁味儿重。